[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调光LED射灯驱动器的控制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510500.0 | 申请日: | 2020-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86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唐京飘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富兴商超照明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5/30 | 分类号: | H05B45/30 |
| 代理公司: | 江门市博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77 | 代理人: | 何办君 |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调光 led 驱动器 控制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调光LED射灯驱动器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及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1、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2、变压器T1、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ZD1、稳压二极管ZD2、极性电容EC1、极性电容EC2、极性电容EC3及极性电容EC4。本实用新型可调节与输出两个不同的电压,智能调节功率,满足两个不同功率灯具的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调光LED射灯驱动器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经常使用射灯来对物体进行突出性照明,但传统的驱动器没有调光功能,不能智能调光,无法通过档位来智能调节功率,来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且传统的驱动器不能同时调节两个不同灯具的功率。因此,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做出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好、节能环保的用于调光LED射灯驱动器的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调光LED射灯驱动器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及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1、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2、变压器T1、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ZD1、稳压二极管ZD2、极性电容 EC1、极性电容EC2、极性电容EC3及极性电容EC4,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3、控制芯片U4、控制芯片U5、控制芯片U6、二极管D11、二极管D12、稳压二极管ZD3、极性电容EC5及极性电容EC6,所述控制芯片U1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一光敏三极管,所述控制芯片U2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光敏三极管,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输入绕组、第二输入绕组及输出绕组,所述第一输入绕组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通过热敏电阻NTC1与电源的N线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 的负极与所述第一输入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保险管F1与电源的L线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1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通过电阻R1及R2与所述控制芯片IC1的HV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16与所述控制芯片IC1 的DIM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6并联有一电容C5,所述控制芯片IC1的COMP管脚通过电容C4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电容C1与所述第一输入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1分别并联有电阻R3及R4,所述第一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与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通过电阻R5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与所述控制芯片IC1的GATE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0并联有一电阻R6,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电阻R11与所述控制芯片IC1的VDD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电阻R11与所述极性电容EC2的正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2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正极通过电阻R8与所述控制芯片IC1的ZCD 管脚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8及电阻R9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9并联有一电容C2,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电阻R7与所述控制芯片 IC1的CS管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CS管脚通过电容C3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电阻RS3与所述第二输入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S3 分别并联有电阻RS1及RS2,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与所述输出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与所述极性电容EC4的正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4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4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4分别并联有电容C6、电阻R23及电阻 R24,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25及电阻R26与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28及电阻R30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27及电阻R25与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7的集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 Q7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 的集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29及电阻R28与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6的集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与所述第一光敏三极管的集极连接,所述第一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输出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与所述第二光敏三极管的集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21及电阻R22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5的集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输出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输出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9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20与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9与所述控制芯片U6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18与所述控制芯片U6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13、电阻R12及保险管F1与电源的L线连接,所述电阻R13并联有一电容C7,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通过保险管F1与电源的L线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极性电容EC3的正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3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EC3并联有一电阻R14,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控制芯片U3的DRAIN管脚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3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12及保险管F1与电源的L线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DIM管脚通过电阻R15与所述控制芯片U6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21及电阻R32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VIN管脚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22及电阻R32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VIN管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输出端V+,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输出端Y-,所述场效应管 Q2的漏极连接输出端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富兴商超照明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富兴商超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105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