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捏合器的微波反应釜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501615.3 | 申请日: | 2020-04-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15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 发明(设计)人: | 解田;王凤霞;晏波;杨丰铭;肖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19/12 | 分类号: | B01J19/12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2106 | 代理人: | 王蕊 |
| 地址: | 55050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捏合 微波 反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捏合器的微波反应釜,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料捏合装置,另一部分是微波辐射装置;所述物料捏合装置也作为微波的反应腔,其内部有若干捏合刀盘,所述捏合刀盘位于腔体的底部,整个反应腔的底部成W双弧形结构,弧度与捏合刀盘的运动轨迹贴合,可以保证物料的充足捏合,捏合刀盘通过刀盘传动轴连接,由电机提供传动动力;所述微波辐射装置位于反应腔的顶盖上,顶盖的中心位置安装有微波辐射器,通过单极子天线的形式向外辐射微波能量;所述顶盖上安装有红外测温装置,可以实时测量反应的温度。本发明解决了微波加热过程中不能对物料进行实时的捏合的问题,操作简单,可以根据反应的温度需要进行反应温度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波反应釜。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能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清洁能源在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与传统的加热方法相比,微波加热具有高效节能、选择加热、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如今,微波加热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波辐射a萘甲醛与丙二酸二乙酯的缩合反应,使用微波使传统加热时间缩短到原来的3‰,能耗降低了95%。微波辐射催化合成聚磷酸铵,不仅提高了合成效率,并且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然而,在微波催化某些化学反应时,由于反应过程中有固体产物的生成,这些固体产物堆积影响了化学反应的继续。目前市面上没有应对这种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问题制约了微波能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兆赫兹到300千兆赫兹的电磁波。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极性分子。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效应。此时微波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1、现有的微波炉功能单一,仅仅具备加热功能,对反应过程中会生成高粘度、弹塑性物料并且需要捏合搅拌的反应无法适用,不能满足某些化工应用中所需的实时搅拌与捏合。2、现有的微波炉不能根据反应条件的需要控制反应物的温度,因此大多产生固体的聚合反应,牺牲了微波的优势,使用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效率不高,且加热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加热过程中产生高粘度、弹塑性物质的情况,提供一种内置捏合器的微波反应装置,可以在反应的过程中对反应物料进行实时的捏合和搅拌,保证反应的充分均匀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捏合器的微波反应釜,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料捏合装置,另一部分是微波辐射装置;
所述物料捏合装置也作为微波的反应腔,其内部有若干捏合刀盘,所述捏合刀盘位于腔体的底部,整个反应腔的底部成W双弧形结构,弧度与捏合刀盘的运动轨迹贴合,可以保证物料的充足捏合,捏合刀盘通过刀盘传动轴连接,由电机提供传动动力;
所述微波辐射装置位于反应腔的顶盖上,顶盖的中心位置安装有微波辐射器,通过单极子天线的形式向外辐射微波能量;所述顶盖上安装有红外测温装置,可以实时测量反应的温度。
所述红外测温装置与微波辐射器通过控制器连接,控制器通过温度计采集反应腔内的反应温度,控制微波辐射器的微波功率对反应物进行控温。
所述交流电机装有变频器,捏合机的转速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通过调节电机的变频器调节转速。
控制器和微波源以及电机采用220V供电。
控制器连接温度计与微波源,通过控制微波功率实现微波的恒温加热。
其中:所述控制器为现有技术,接收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信号,通过PID算法去建立温度、微波功率、时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函数给出的判断结果,实时改变微波输出功率,实现平滑的温度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016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