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87788.4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79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董谢平;李青莉;余星亮;何伟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谢平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三***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立 撑开 静态 渐变 动态 固定 铰接 式椎弓根钉 | ||
1.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包括椎弓根钉、连接棒及螺塞;所述椎弓根钉包括钉座与钉体,所述钉座与钉体之间设置有柔性连接部件,所述钉座和所述钉体可以以所述柔性连接部件为转折点相对摆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部件还连接有用于阻止所述钉座与所述钉体相互摆动的可降解限位器,随着所述可降解限位器的逐渐降解,该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固定方式将由固定初始的静态固定逐渐转换为动态固定方式;所述钉体上端设置有球头,钉体球头部与钉座下端还可通过间隙配合状态铰接,钉体与钉座间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摆动与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当紧固所述螺塞后,还可通过使所述连接棒、可降解限位器、钉体球头部、钉座下端之间组成的配合副呈过盈配合,将所述钉体与钉座间的连接转为刚性连接;随着可降解限位器逐渐降解变薄、变软直至消失,所述连接棒、钉体球头部、钉座下端之间组成的配合副原有的间隙配合又逐渐恢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座上端设有U形槽,并设有与螺塞匹配的内螺纹,所述连接棒除两端外,整体为圆柱状,在未加入可降解限位器前,所述钉体球头部顶端的最高点不高于两侧U形槽底部连线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限位器由以弹性模量更高、降解速度更快的镁金属为内芯,以弹性模量更低、降解速度更慢、可被螺塞挤压的连接棒压陷发生塑性变形的聚乳酸为表面层的镁金属/聚乳酸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可降解限位器在所述钉体与钉座同轴位装入钉座时,其上端面为垂直于钉体-钉座轴线的平面或具有垂直于钉体-钉座轴线且与所述连接棒下缘呈弧面接触的凹弧形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体球头部为顶端具有内凹式旋具接口的半球形,或为顶端具有外凸式旋具接口的全球形,在所述钉体球头部上端加装上可降解限位器后,连接棒下缘与所述限位器的上端面具有与连接棒轴向方向的线状或线形弧面接触的结构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钉体球头部上端加装上可降解限位器后的自然状态是可降解限位器受连接棒压迫的上端面高于所述钉座上的U形槽底部平面,此时卡入所述钉座上的U形槽的所述连接棒不能与所述U形槽底部自然接触,紧固所述螺塞后,所述连接棒可将所述限位器的表面压陷,从而与U形槽底部紧密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体球头部为顶端具有内凹式旋具接口的正半球形,所述旋具接口边壁在钉体球头部顶端形成一圈平台,所述可降解限位器沿轴心设有可供旋具穿过的通孔,所述可降解限位器的下端面为与所述平台相适应的平面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体球头部为顶端具有内凹式旋具接口的高半球形,所述旋具接口边壁在钉体球头部顶端形成一圈外径小于球径的平台,所述可降解限位器沿轴心设有可供旋具穿过的通孔,所述可降解限位器的下端面为与所述高半球形球头顶端相匹配的由外圈的内凹球面与内圈的平台相延续的表面;或者在所述钉体球头部顶端外缘套接有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为内凹球面的不可降解的压环,所述可降解限位器平铺于所述压环之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撑开并可由静态渐变为动态固定的铰接式椎弓根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体球头顶端的旋具接口为截面六角或四角或椭圆形柱状的外凸式,并在外凸式旋具接口上端加工出包容钉体轴线的凸台,且保持凸台顶端的球面形状与钉体球头部为同一个球心重合的球面,所述可降解限位器包绕附着于所述凸台外缘,但未覆盖所述凸台顶端的球面,且凸台顶端的球面不高于所述钉座上的U形槽底部,所述可降解限位器的外径不大于所述旋具接口的最小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谢平,未经董谢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8778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