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由刚性状态渐变为柔性状态的连接棒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87317.3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79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董谢平;李青莉;艾子政;何伟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谢平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三***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性 状态 渐变 柔性 接棒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由刚性状态渐变为柔性状态的连接棒,包括一段或间隔分布的若干段以柱形弹簧制成的柔性体连接的刚性段体,以及桥接于柔性段两端的刚性段上限制所述柔性段变形的以硬质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限位器;其与刚性椎弓根螺钉组合使用初始,既便于实现所固定节段的中立位撑开与压缩,又能产生刚性的静态固定作用;而随着所述可降解限位器的逐渐降解,连接棒将逐渐恢复到预设的柔性,由连接棒所维系的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固定方式也将由初始的刚性固定逐渐转换为非刚性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与任何类型的椎弓根螺钉组合使用,还能根据术中情况临时选择永久刚性固定,或永久柔性固定,或先刚性固定后非刚性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由刚性状态渐变为柔性状态的连接棒。
背景技术
目前,在骨外科及神经外科领域内使用的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使所固定节段失去任何活动的静态型椎弓根钉棒系统,简称为“静态钉棒”或“静态钉”,所进行的固定称为刚性固定;另一种是所固定节段可以作适当屈伸活动的动态型椎弓根钉棒系统,简称为“动态钉棒”或“动态钉”,所进行的固定为非刚性固定。
刚性固定较为坚强,利于骨折愈合和椎体间骨性融合,但因固定过强,可使固定节段发生应力遮挡,造成脊椎的废用性骨质疏松;进而因过度依赖内固定物的长久保护,反而会使内固定装置发生疲劳断裂或松动等保护失效现象;而疏松的脊椎一旦失去其所依赖的椎弓根钉的有效支撑,又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伤病;因此临床上常需在骨愈合后特意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
另外,有些伤病需要在手术早期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支撑脊柱,减少椎体和椎间所受的压力,而随着切口的愈合,脊柱稳定性的增强,又希望所固定节段具有一定的屈伸活动,即希望能降低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固定强度,防止相邻节段应力集中所导致的退变。
为防止相邻节段退变,非刚性固定的动态钉应运而生,由于椎弓根钉多半不是原位固定的,操作过程中,在完成所有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并安装连接棒后,常常先用撑开器或夹紧器通过撑开或夹紧椎弓根螺钉的钉座,带动与钉座呈刚性连接的钉体来挑起椎弓根螺钉所固定着的椎体,使相邻椎体、椎间隙张开或合拢至所需位置后,才拧紧所有螺塞以维持住该位置并维护所固定节段的脊柱稳定性;但是钉体与钉座呈铰接状态的动态钉因撑开和加压工具只是作用于钉座上,受椎间盘及韧带等软组织阻力影响,钉体前端无法与钉座同步平行移动,而是暂时留在原位,使钉座与钉体两者之间的同轴关系遭到破坏,出现夹角,只有当工具所施加的撑开或夹紧力继续作用,使钉体与钉座轴线的摆动夹角到达设计极限值时,钉体下端方能挑动椎体前缘移动,产生撑开或夹紧的效果,如此,动态钉所设定的摆动角度将全部丢失,失去了屈伸功能中的屈曲或伸直运动方式,而使反方向的伸直或屈曲幅度加倍,即所固定节段只能作0~2倍设计角度(0~2*∠)的摆动;运动幅度过与不足这两种结果都违背了动态钉的设计初衷,对人体均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也就无法体现“动态钉”的优势性能,严重影响了动态固定这一先进理念的实际应用。
钉体与钉座不能实时同步同方向移动,必将导致相邻脊椎间在随着钉座相距渐远而被撑开的同时,逐渐出现与钉体间一致的向前成角趋势,导致前屈位固定;而相邻脊椎间在随着钉座相距渐近而被压缩的同时,又逐渐出现与钉体间一致的向后成角的趋势,导致后伸位固定。
但是,目前尚没有可以在手术时将动态连接的钉体与钉座临时限制为两者在撑开或加压方向上相对固定以便于操作的动态钉,也没有能在固定早期提供坚强的刚性固定,之后又自动转换为固定强度相对较弱的非刚性固定的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谢平,未经董谢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873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