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铅酸蓄电池焊接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86490.1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618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倪燮逵;黄庆光;李贤荣;秦建平;张普法;高松;汤千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创为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B23K3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1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焊接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焊接模具,包括工作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和中压条,所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可沿导轨的长度方向相靠近或相远离移动,所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上分别设有由多个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组成的第一型腔组、第二型腔组,所述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呈相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内分别具有若干个齿状条,相邻的齿状条之间具有供铅酸蓄电池的极耳穿出的插齿槽,所述中压条可安装于合模后的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之间,封堵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的开口以形成若干个封闭的焊接型腔。方便合模、脱模,焊接时电池可呈直立状态,能够提高焊接质量一致性,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焊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铅酸蓄电池焊接模具。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的焊接,特别是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接线柱的焊接,是指将电池极群中的正极片与相邻电池单格的负极片熔化后串联一起实现汇流排焊接成一体的过程。最早采用手工焊接,选用气体高温燃烧后将极片的极耳熔化,并加入焊料,然后冷却成型,实现汇流排的焊接。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市场上一般采用铸焊方法,配合自动或半自动焊接机,实现电池汇流排的焊接。铸焊方法是将合金铅在铅锅中加热熔化成液态,液态铅加入焊接模腔,再将电池倒放,极耳朝下插入铅液型腔,使极片熔化成一体,实现汇流排接线柱的焊接。存在焊接环境差,不利于操作工的身体健康的缺陷,并且焊接质量一致性差,电池质量可控性差,现提出一种铅酸蓄电池焊接模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铅酸蓄电池焊接模具,能够提高焊接质量一致性,保证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焊接模具,包括工作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和中压条,所述工作台上对称设有两个导轨,所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可沿导轨的长度方向相靠近或相远离移动,所述工作台的中部开设有可供铅酸蓄电池穿出的定位中心腔,所述第一焊接模组朝向第二焊接模组的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型腔组,所述第一型腔组由多个具有开口的第一型腔槽组成,所述第二焊接模组朝向第一焊接模组的一侧壁上设有第二型腔组,所述第二型腔组由多个具有开口的第二型腔槽组成,所述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呈相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内分别具有若干个齿状条,相邻的齿状条之间具有供铅酸蓄电池的极耳穿出的插齿槽,所述中压条可安装于合模后的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之间,中压条的两侧壁分别与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内的齿状条端部相抵靠,封堵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的开口以形成若干个封闭的焊接型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上分别设有用以承托中压条的第一托板、第二托板,所述中压条的两侧对称设有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的侧壁分别用于封堵第一型腔槽、第二型腔槽的开口。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焊接模组具有第一型腔组的侧壁的两端设有切角。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型腔组由多个第一型腔槽组成,包括与铅酸蓄电池一侧的电池单格相对应的两个短槽和两个第一长槽,所述第二型腔组由多个第二型腔槽组成,包括与铅酸蓄电池另一侧的电池单格相对应的三个第二长槽。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焊接模组底部的两端对称设有可沿导轨移动第一滑座,所述第二焊接模组底部的两端对称设有可沿导轨移动的第二滑座。
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台的底部安装有若干个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工作台、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和中压条等的配合,第一焊接模组、第二焊接模组和中压条合拢后组成焊接模具,焊接模具左右的型腔槽由数个齿状条组成,工作时齿状条能够插入到电池极耳空档中,和焊接中压条合拢后形成焊接型腔。方便合模、脱模,焊接时电池可呈直立状态,能够提高焊接质量一致性,保证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创为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创为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864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火型内置阻尼斜拉索
- 下一篇:一种乳腺外科术后塑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