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的便携式灭菌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471430.2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30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 发明(设计)人: | 区育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安蕊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L2/10 | 分类号: | A61L2/10;A61L2/08;A61L2/26;A61L2/2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云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1 | 代理人: | 张莲珍 |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便携式 灭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便携式灭菌器,包括条状的外壳和设置在中间段内的灭菌灯组件、智能控制模块;外壳包括中间段和两个对称的支撑段;灭菌灯组件的输出光源可穿过中间段的一侧面放射到外部;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实现灭菌器配备安全使用模式、和/或一般使用模式;两个支撑段为:从中间段的两端开始,朝向灭菌灯组件的光源输出一侧分别延伸形成;安全使用模式中,智能控制模块被配置为:监测到两个支撑段的末端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在任意方向所形成的夹角β≥25°时,控制断开供电电路。改进外壳的形状以缩小体积,使便携、便于握持收纳,更好地聚集杀菌光线,提高杀菌效率,可不需要人工持握,还配备安全模式,以防杀菌光线造成误伤或事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菌仪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多功能的便携式灭菌器。
背景技术
微生物虽然极细,不是大量成群也无法用肉眼识别,但是它们却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当然有益菌种是我们体内维持稳定状态的友军,但是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表面,却寄生着种类与数量繁多的有害微生物,例如有害细菌、病原体、病毒等等,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这些有害微生物会转移到我们身体上并进行繁殖,破坏我们正常基体平衡,就会导致出现各种对应的疾病。
古时候的人类,对于微生物了解甚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学习认知到科学的健康理念逐渐增多,对卫生安全方面也越来越注重。其中,利用光照杀菌原理的灭菌仪被普遍用于杀灭微生物。然而,现有的灭菌仪有的是体积较大的光照装置,只适用于室内范围较大的杀菌消毒操作。也有便携式的,但是,基本上都是需要手持的,需要人工握持灭菌仪对着消毒的物体,时间较长过于劳累用户;当然,也有摆座形式的,但消毒光管设置在摆座的顶部,消毒光线向四周发散,光强与照射角度导致消毒效果不好;有的设置一个支架以支撑起消毒灯,甚至支架可调节角度,但是该类结构复杂了无疑会增大消毒仪的体积、增加制造成本,产品整体设计和使用效果也脱离了便携式的理念,而且换成手持也不方便。以及,现有的紫外线灭菌仪功能单一,基本只有通电发光~断电关闭的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灭菌仪被撞到仍然处于发光状态,就容易出现误伤或其他事故。
因此,市面上便携式的光照消毒仪给用户使用体验不好、或者达不到想要的杀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的灭菌器,通过创新设计外壳的整体形状,使得灭菌器体积小,不仅便携、便于握持、收纳,能够更好地将杀菌光线集中聚在带杀菌物体上,提高了杀菌效率与效果,减少了人工持续手持的劳作,还具备安全使用模式,以防杀菌光线造成误伤或造成其他事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多功能的便携式灭菌器,包括条状的外壳、灭菌灯组件和智能控制模块;所述外壳包括中间段和两个对称的支撑段;所述灭菌灯组件设置在所述中间段内,且所述灭菌灯组件的输出光源可穿过所述中间段的一侧面放射到所述中间段外;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中间段内,予以实现所述灭菌器配备安全使用模式、和/或一般使用模式;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段为:从所述中间段的两端开始,朝向所述灭菌灯组件的光源输出一侧分别延伸形成;所述安全使用模式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被配置为:监测到两个所述支撑段的末端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在任意方向所形成的夹角β≥25°时,控制断开所述灭菌灯组件的供电电路。
可选的,所述外壳为圆条状或方条状或不规则条状;所述支撑段可采用弯弧形状的、或直条形状的、或多段组合形状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的始端与末端的连线,其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α30°≤α≤90°。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的末端向所述支撑段的躯干的外周侧延伸形成支脚部。
进一步的,所述一般使用模式下使用所述灭菌器,启动灭菌器后,不管灭菌器的光源输出方向朝向任何方向,均可持续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安蕊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安蕊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71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械零部件加工用折弯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液态金属脑电电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