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线节能加热圈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470817.6 | 申请日: | 2020-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41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金世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银丰星辉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72 | 分类号: | B29C45/72 |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节能 加热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红外线节能加热圈,包括两个呈半环形状的加热体,其中一个加热体的其中一个外侧边与另一个加热体的其中一个外侧边通过合页铰接,两个加热体远离合页的外侧边通过至少一个锁扣锁合;每个加热体的内侧均安装有若干根红外加热管,其中一个加热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接线端子,每个加热体中的若干根红外加热管相互并联后均通过导线组与接线端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所有红外加热管均并联连接,这样一来,即使一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其他红外加热管还能够正常工作,另外,在后期检修过程中,能够方便地判断哪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从而能够给红外加热圈的检修和红外加热管的更换带来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加热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线节能加热圈。
背景技术
红外加热圈是用于对注塑机的供料通道中的原料进行辅助加热的装置,目前的红外加热圈中的所有红外加热管是串联连接的,这样一来,当其中一根红外加热管损坏时,会导致所有红外加热管不工作,且由于所有红外加热管是串联连接的,这样一来,很难判断哪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并存在对红外加热管更换不方便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线节能加热圈,其内部的所有红外加热管均并联连接,这样一来,即使一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其他红外加热管还能够正常工作,另外,在后期检修过程中,能够方便地判断哪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从而能够给红外加热圈的检修和红外加热管的更换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节能加热圈,包括两个呈半环形状的加热体,其中一个加热体的其中一个外侧边与另一个加热体的其中一个外侧边通过合页铰接,两个加热体远离合页的外侧边通过至少一个锁扣锁合;每个加热体的内侧均安装有若干根沿对应的加热体的延伸方向分布的红外加热管,每个加热体中的若干根红外加热管均沿对应的加热体的轴向方向延伸,其中一个加热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接线端子,每个加热体中的若干根红外加热管相互并联后均通过导线组与接线端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节能加热圈,其中,其中一个加热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电源指示灯,电源指示灯与接线端子电连接;通过电源指示灯的设置,当接线端子通电时,电源指示灯能够亮起,如红外加热圈出现不发热的现象时,可通过电源指示灯方便地判断故障源;例如,在红外加热圈不发热时,如电源指示灯处于熄灭的状态,那么可以清楚地判断是外部供电电源的故障;又如在红外加热圈不发热时,如电源指示灯处于点亮的状态,那么可以清楚地判断是加热体中的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或损坏,即该电源指示灯在红外加热圈不发热时,能够给故障源的判断带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节能加热圈,其中,每个加热体上端的内部和下端的内部均设置有导电片,每个加热体中的两个导电片分别与导线组中的相线和零线电连接,每个加热体中的每根红外加热管的其中一端与对应的加热体中的其中一个导电片固定,每个加热体中的每根红外加热管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加热体中的另一个导电片固定;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每个加热体中的红外加热管能够方便地并联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红外线节能加热圈,其中,每个加热体上端的内部和下端的内部均固定有两块弧形板,每块弧形板的内边缘处均设置有分别用于与其中一根红外加热管的其中一端配合卡接的卡槽;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每个加热体中的红外加热管能够方便地安装在对应的加热体中。
本实用新型内部的所有红外加热管均并联连接,这样一来,即使一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其他红外加热管还能够正常工作,另外,在后期检修过程中,能够方便地判断哪根红外加热管出现了故障,从而能够给红外加热圈的检修和红外加热管的更换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两个加热体锁合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银丰星辉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银丰星辉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708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卸车双联动吊耳结构
- 下一篇:一种3D打印柔性材料送丝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