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69590.3 | 申请日: | 202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3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明;文海燕;彭彦卿;张眺;郑义;蒋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重庆海关口岸门诊部)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C12M1/2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4011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分离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育技术领域,公开了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底和盖在培养皿底的顶部的培养皿盖,培养皿盖的顶部设有两个相对培养皿盖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且穿射培养皿盖的圆孔,圆孔的内壁设有弹性橡胶片,弹性橡胶片设有穿过弹性橡胶片的接种针,接种针设有沿接种针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贯穿接种针的长度方向的穿腔,接种针位于培养皿盖的上方的端部套设有橡胶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便于挪动和拿起,降低了划线接种时培养基暴露的面积,避免了杂菌混入,同时便于叠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在微生物环境功能研究、代谢途径的阐明、特定功能的验证及基础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培养皿在进行划线时需要打开培养皿盖进行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杂菌很容易混入培养皿中,这对菌种研究具有权威要求的实验室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不仅会影响实验效果还会增加实验次数,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该装置可降低划线接种时培养基暴露的面积,避免杂菌混入,操作方便简单,同时便于挪动和拿起该装置,便于叠放。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底和盖在培养皿底的顶部的培养皿盖,所述培养皿盖的顶部设有两个相对培养皿盖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且穿射培养皿盖的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设有弹性橡胶片,所述弹性橡胶片设有穿过弹性橡胶片的接种针,所述接种针设有沿接种针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贯穿接种针的长度方向的穿腔,所述接种针位于培养皿盖的上方的端部套设有橡胶球。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皿盖的顶部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立柱。
进一步的,所述圆孔的内壁的顶部设有圆环槽,所述弹性橡胶片的外边缘设有可嵌入圆环槽内的圆环块,所述圆环块的侧壁设有卡凸,所述圆环槽的内壁设有与卡凸卡合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皿底的外侧壁设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的弧心与培养皿底的圆心重叠;所述培养皿盖的侧壁面向培养皿底的一面的底端设有竖直设置且可套住弧形块的圆弧槽,所述圆弧槽的顶端的侧壁设有与圆弧槽相通且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弧形槽,所述弧形块可嵌入弧形槽内,所述弧形槽可套在弧形块外沿着培养皿底的圆周方向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便于挪动和拿起,降低了划线接种时培养基暴露的面积,避免了杂菌混入,同时便于叠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盖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圆弧槽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种针的俯视图;
其中:1、培养皿底;2、培养皿盖;3、圆孔;4、弹性橡胶片;5、接种针;6、穿腔;7、橡胶球;8、立柱;9、圆环槽;10、圆环块;11、卡凸;12、卡槽;13、弧形块;14、圆弧槽;15、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重庆海关口岸门诊部),未经重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重庆海关口岸门诊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69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生产苯酞的烘干设备
- 下一篇:新型儿童骨科牵引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