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垂直接地极自动施工机械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463538.7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33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 发明(设计)人: | 林宇龙;郭良;田生林;王文东;付金琪;黄珣;于爽;刘芳;杨英瑞;孙婧豪;符茵;郑晓斌;王广民;王政;王帅;陈鑫;赵思远;李智;尚艺舒;刘文增;刘永生;炼晶辉;马博韬;张磊;孟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43/00 | 分类号: | H01R43/00;H01R4/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屠佳婕 |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垂直 接地 自动 施工 机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垂直接地极自动施工机械,包括车体承载机构,所述车体承载机构上设有夹持垂直接地极的夹具体组合件,所述夹具体组合件由夹紧油缸控制夹紧与释放,所述车体承载机构上连接设有竖直放置的升降轨道,所述升降轨道上连接设有U型夹板,所述U型夹板上连接设有激振器和升降油缸,所述激振器与夹具体组合件连接,所述升降油缸的另一端与车体承载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通过液压系统带动激振器产生的高频激振力,使用不同的夹具,完成不同截面的垂直接地极的安装,替代人工安装方式,实现垂直接地极安装的机械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垂直接地极自动施工机械。
背景技术
接地极在电力系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一般是由过大的接地电阻造成线路反击跳闸。因此,良好的输电线路接地极是减少输电线路雷击事故,维持电网正常运行的重要材料。对接地极的要求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其接地电阻值满足技术要求,二是能承受系统故障条件下接地冲击电流,三是其具备热稳定性,四是具有良好耐腐蚀能力,五是符合工程经济性和对环境无污染。
目前变电站(换流站)接地极设计形式一般分为3种:∠50角钢(2.5米)、Φ50钢管(2.5 米)、Φ16.8圆钢(4-6米)。现阶段对于2.5米长度的角钢(钢管)接地极往往采用人工锤击方法进行施工;对于Φ16.8圆钢(4-6米)长细杆接地极一般采用先对接地极部位进行钻孔,然后再进行人工锤击,或利用现场施工机械挖掘机与铲车进行下压。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1)、采用人工锤击施工方法,人工工效低、锤击过程中将角钢(圆钢)顶面击损或变形、而且存在锤击不到设计标高问题。2)、采用先钻孔再将接地极放入孔中进行人工锤击随后再对钻孔进行回填夯实施工方法,增加了施工工序、施工效率低,而且存在接地极与土壤接触不密实等问题。3)、采用现场施工机械下压施工方法,即违反了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还存在圆钢超出施工机械高度无法下压、由于圆钢过长,在下压过程圆钢被压弯压后,引起压不下去或者引起接地极失效等问题。
为保证接地极施工质量,解决接地极深度达不到设计标准问题、解决接地极端部被击损或变形等问题,确保工程接地满足设计要求,研究垂直接地极自动施工机械,在特高压乃至常规电网施工中是迫切需要的,亟待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通过液压系统带动激振器产生的高频激振力,使用不同的夹具,完成垂直接地极的安装,替代人工安装方式,实现垂直接地极安装的机械化的一种垂直接地极自动施工机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垂直接地极自动施工机械,包括车体承载机构,所述车体承载机构上设有夹持垂直接地极的夹具体组合件,所述夹具体组合件由夹紧油缸控制夹紧与释放,所述车体承载机构上连接设有竖直放置的升降轨道,所述升降轨道上连接设有U型夹板,所述U型夹板上连接设有激振器和升降油缸,所述激振器与夹具体组合件连接,所述升降油缸的另一端与车体承载机构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车体承载机构包括车架、后车架以及车轮,所述车架上设有电动机,所述车架前端安装有牵引装置和油箱,所述油箱中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油箱与车架之间设置有减震器,所述升降轨道安装于后车架上。
作为改进,所述油箱内储存液压油,所述油箱通过液压油管为升降油缸、夹紧油缸以及激振器提供液压油。
作为改进,所述油箱上连接设有散热器。
作为改进,所述升降油缸驱动U型夹板沿升降轨道上下升降。
作为改进,所述激振器产生的激振力方向向下,通过夹紧油缸端部的夹具体组合件带动垂直接地极垂直上下振动。
作为改进,所述升降轨道和U型夹板之间由滚动轮支撑,所述滚动轮总计有四个,对称分布在升降轨道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分公司,未经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63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后出包式套袋小方包框架
- 下一篇:一种高效低震动选矿摇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