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上机式末梢采血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62952.6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98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桂;沈伟;廖志勇;赖梅梅;田厚荣;李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5 | 分类号: | A61B5/15;A61B5/151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亚男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机 末梢 血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机式末梢采血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种上机式末梢采血管,包括:外管、内管、塞子以及盖帽;内管伸入外管内并且内管的管口与外管的管口连接;塞子与内管的管口密封连接;盖帽与外管连接并盖住外管的管口。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的内管与常规的采集管相匹配,便于收集末梢血,体积较大的外管与常规的采血管相匹配,并对内管进行支撑,便于贴条码进行识别。通过内管的采集以及外管的支撑和贴条码,可以满足末梢采血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机式末梢采血管。
背景技术
在采集末梢血时,通常在在手指、耳垂等部位进行采集,在采用常规小型采血管时,由于采血管体积较小,不便于贴条码,采用普通采血管时,虽然可以贴条码,但是由于末梢血采集量较小,残留在管壁上的血液相应增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机式末梢采血管,以解决现有采血管不能很好地满足采集末梢血的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机式末梢采血管,包括:外管、内管、塞子以及盖帽;内管伸入外管内并且内管的管口与外管的管口连接;塞子与内管的管口密封连接;盖帽与外管连接并盖住外管的管口。
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的内管与常规的采集管相匹配,便于收集末梢血,体积较大的外管与常规的采血管相匹配,并对内管进行支撑,便于贴条码进行识别。通过内管的采集以及外管的支撑和贴条码,可以满足采集末梢血的需求。
进一步地,上述内管呈锥形,并且内管的管口截面大于其管底截面。
本实用新型内管的管底截面较小,易于血液集中,满足末梢血血量小的需求。
进一步地,上述内管的锥度为1:6至1:1.5。
进一步地,上述内管的管底呈弧形。
进一步地,上述外管的管底设有第一填充物,第一填充物与内管的管底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填充物可以对内管进行支撑,避免内管掉落,还能与常规的采血管对比,起到标识作用,避免末梢血采血管与常规采血管混淆。
进一步地,上述外管内还设有第二填充物,第二填充物位于外管、内管以及第一填充物围成的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的外管和内管紧密接触,避免内管掉落、晃动。
进一步地,上述外管、第一填充物以及第二填充物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上述外管的长度为90至110mm,外管的直径为10至15mm。
本实用新型外管的尺寸与常规采血管的尺寸相近,便于贴条码以及对采血管进行管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的内管与常规的采集管相匹配,便于收集末梢血,体积较大的外管与常规的采血管相匹配,并对内管进行支撑,便于贴条码进行识别。通过内管的采集以及外管的支撑和贴条码,可以满足采集末梢血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机式末梢采血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外管;11-第一填充物;12-第二填充物;20-内管;30-塞子;40-盖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未经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629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儿超声灌肠用的生理盐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尿路结石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