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联网型红外双鉴探测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453425.9 | 申请日: | 2020-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8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孔涛;曹青松;王书果;钟浩;刘玥;刘洋;周震;朱俊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嘉隆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13/191 | 分类号: | G08B13/191;G08B13/24;G08B25/08;G08B25/10;G01V8/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张苏沛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红外 探测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网型红外双鉴探测器,涉及传感与检测安全报警技术领域,包括微控制单元MCU、热释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电路、电源电路、防拆电路、485通讯电路和微功率无线模块,所述微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信号采集处理电路、电源电路、防拆电路、485通讯电路和微功率无线模块相连接;本装置采用可供选择的双组网方式。方式一:采用业界标准的MODBUS‑RTU通讯协议,利用RS‑485通讯方式进行组网,主机或后台通过轮询的方式监测红外双鉴探测器状态;方式二:采用热插拔式微功率无线模块进行组网;本发明采用微控制单元对采集的信号进行量化计算,综合智能分析,辨识干扰信号,使探测器能更加快速、稳定、准确地对人员入侵进行报警,降低误报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与检测安全报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联网型红外双鉴探测器。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探测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常规的单一红外探测器和单一的微波探测器,其性能、可靠性、灵敏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红外探测器对水平移动目标敏感,对垂直移动目标不敏感;而微波对垂直移动目标敏感,对水平移动目标不敏感,两种技术综合应用能够互相补充效果更好,目前很多探测器都采用这种红外微波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到报警装置中。
红外双鉴探测器是通过监测一定范围内人体的移动来防范人员入侵的,其技术性指标决定了报警装置的快速性和稳定性。红外双鉴探测器结合被动红外与微波的优点,在性能方面互相补偿,大大减低了误报率,从而提高了安防应用的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的红外双鉴探测器大多数没有组网功能,必须要通过报警主机的通讯单元,才能将报警信息传送出去,布线较为麻烦;报警主机一般根据接口的个数分为不同型号的报警主机,而不同地方接入探测器的数量也不同,因此不仅造成硬件接口资源的浪费,还使主机的设计复杂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联网型红外双鉴探测器,采用可供选择的双组网方式。方式一:采用业界标准的MODBUS-RTU通讯协议,利用RS-485通讯方式进行组网,主机或后台通过轮询的方式监测红外双鉴探测器状态;方式二:采用热插拔式微功率无线模块进行组网,正常状态下,探测器的微控制单元工作在低功耗模式下,达到节能省电目的;当热释红外传感器或微波传感器探测到有人员入侵时,微控制单元从低功耗模式下自动唤醒,进行信号处理,当热释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同时发出告警信号时,探测器通过485通讯方式或微功率无线模块将报警信息传递出去。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联网型红外双鉴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单元MCU、热释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电源电路、防拆电路、485通讯电路和微功率无线模块,所述微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信号采集处理、电源电路、防拆电路、485通讯电路、微功率无线模块相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具有睡眠模式、停止模式和待机模式三种低功耗模式,其中待机模式可实现装置的最低功耗。当采用方式二组网时,环境一切正常时,微控制单元进入待机模式;传感器探测到有人员入侵时,微控制单元从待机模式下被唤醒,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分析,然后辨别入侵者和干扰信号,防止探测器误报;
所述微控制单元,其进一步的特征:当采用方式一组网时,采用MODBUS-RTU协议,由主机不断的发送报文对探测器进行轮询,此种方式微控制器一直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所述信号采集处理电路:一端与热释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相连接,一端与微控制单元相连接,将传感器接收到的微小信号经过放大,在通过比较电路将信号转换为方波信号,送入微控制单元内进行智能分析、量化计算;
所述电源电路:采用9~20V宽电压供电方式,有更强的电源适应性,防止电压不稳定造成设备故障或不可使用,使产品更加节能与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嘉隆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市嘉隆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534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开关柜用柜门联锁机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高效散热的多层线路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