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生态网格数据监测仪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441908.7 | 申请日: | 2020-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85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纪文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中科深度生态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J1/00;G01N33/00;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网格 数据 监测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生态网格数据监测仪;检测仪主机底面通过土壤传感器接口连接土壤传感器,顶面通过4G天线结构连接4G天线,土壤传感器上方连接有防水接头,防水接头连接土壤传感器接口,检测仪主机内置有锂电池,顶面中间位置安装有光照强度窥窗,检测仪主机的左侧固定有RS485通讯接口,中间位置固定有大气温湿度窥窗。本实用新型集成了光照度,大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5个传感器,功能齐全,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4G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稳定可靠,采用工业级标准设计,物理抗性及稳定性高,并且具有高环境适应性,可以在‑40℃~60℃温度下正常进行工作,安装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生态网格数据监测仪。
背景技术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者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为获取野外环境的具体状态,往往需要环境监测人员使用生态数据监测仪对野外环境进行监测,但现有的野外环境监测仪不适合苛刻的野外环境工作,比如雨天或者雾天常常因为空气中水量大而造成工作失灵;内置电池续航短,常常需要频繁更换电池,使用成本高;部署安装难度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监测项目少,同一地点往往需要部署安装2~3个。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的野外环境监测仪不适合苛刻的野外环境工作;导致设备工作不稳定,故障率高。
(2)连续工作时间短,常常需要频繁更换电池;
(3)部署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4)监测项目少,同一地点往往需要部署安装2~3个,导致组件增多,结构复杂以及功耗增加。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如何提高生态数据监测仪的集成度,将各传感器集中到一个检测仪上,如何改进生态数据监测仪的结构,提高使用的适用性和部署安装的简单化。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可以提高生态数据监测仪的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及用工成本,提高生态监测数据的精度,为确定监测地区的规划方式提供了数据支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生态网格数据监测仪。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深生态网格数据监测仪,所述深生态网格数据监测仪设置有:
检测仪主机;
检测仪主机底面通过土壤传感器接口连接土壤传感器,顶面通过4G天线结构连接4G天线。
进一步,土壤传感器上方连接有防水接头,防水接头连接土壤传感器接口。
进一步,检测仪主机内置有锂电池,顶面中间位置安装有光照强度窥窗。
进一步,检测仪主机的底面左侧固定有RS485通讯接口,中间位置固定有大气温湿度窥窗。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第一、本实用新型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4G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稳定可靠,采用工业级标准设计,物理抗性及稳定性高,并且具有高环境适应性,可以在-40℃~60℃温度下正常进行工作,安装简单,操作人员不需要任何技术功底,只需要将设备绑扎固定在树干等地即可实现检测。
第二、本实用新型土壤传感器和土壤传感器接口之间通过防水接头连接,可以避免雨天或雾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采用低能耗设计,可连续使用18~24个月,使用成本低,并且设置的检测仪主机可以检测光照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中科深度生态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中科深度生态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419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相干式变压器漏电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材料科学用硬度检测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