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渗析隔板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18953.0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74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雪;孙剑宇;熊日华;何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9 | 分类号: | C02F1/46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渗析 隔板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渗析隔板,包括板框,板框内形成隔室。其中,板框两端设有导流孔,导流孔包括与隔室连通的开放导流孔和不与隔室连通的闭合导流孔。开放导流孔与隔室之间通过布水流道连通。布水流道与开放导流孔连接处的宽度小于布水流道与隔室连接处的宽度。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渗析隔板,能够使得电渗析运行过程中有效减小流动死区面积,传质更加均匀,同时减缓膜面浓差极化现象的产生,更有利于提高电流效率,降低运行能耗,并且有效避免料液中的颗粒堵住网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渗析隔板。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水资源不足以及环境容量有限等矛盾日益凸显。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钢铁以及海水淡化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盐废水。为了降低外排水量,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目前含盐废水一般使用以反渗透和/或电渗析(含倒极电渗析)为主的膜法脱盐处理后回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但仍有相当大量的浓水需要排放或后续处理。在一些没有纳污水体的地区,甚至要求做到零液体排放。
电渗析技术由于其浓缩极限高的优势,目前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零液体排放的浓盐水减量浓缩工艺段。电渗析技术基于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原理,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盐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通过交替排列阴、阳离子交换膜,利用离子交换膜对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实现在膜一侧的离子去除、在膜另一侧的离子浓缩。电渗析技术的核心装置是电渗析膜堆,其主要包括电极板、离子交换膜、电渗析隔板以及膜堆夹紧装置等,而电渗析隔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是在阴膜和阳膜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间,实际应用中会采用上百张电渗析隔板与离子交换膜堆叠,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隔室(浓、淡隔室),为电渗析装置的正常运行提供水流以及电流的传导。
因此,一般的电渗析隔板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性:1)电渗析隔板选材方便多样且制作工艺简便,能缩减设备成本且适用多种工作环境;2)电渗析隔板与离子交换膜之间气密性能好,防止电渗析组器内料液渗漏(外漏),防止电渗析组器内料液在浓淡隔室间渗漏(内漏);3)电渗析隔板对电渗析组器中的料液要起到湍流效果,促进料液混合,提高电渗析效率;4)隔板对电渗析组器中流动的料液具有良好的分布作用,使料液流体在组器中分布均匀,不产生死角,防止膜堆局部高温,损坏离子交换膜和隔板。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电渗析板,存在流动死区范围大,传质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流动死区面积,传质更加均匀,同时减缓膜面浓差极化现象的产生,更有利于提高电流效率,降低运行能耗的电渗析隔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渗析隔板,包括板框,板框内形成隔室。其中,板框两端设有导流孔,导流孔包括与隔室连通的开放导流孔和不与隔室连通的闭合导流孔。开放导流孔与隔室之间通过布水流道连通。布水流道与开放导流孔连接处的宽度小于布水流道与隔室连接处的宽度。隔室内设有隔网,隔网包括至少两种形状的网孔,且不同形状的网孔间隔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渗析隔板,通过对布水流道的结构创新,由于布水流道与开放导流孔连接处的宽度小于布水流道与隔室连接处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得料液从其中一端的开放导流孔经过布水流道流向隔室的过程中流速增大,产生非常明显的湍流效果,从而使得电渗析运行过程中有效减小流动死区面积,传质更加均匀,同时减缓膜面浓差极化现象的产生,更有利于提高电流效率,降低运行能耗。不同形状的网孔间隔排列的隔网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改变料液流动过程中的流速和方向,极大程度上增加湍流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小电渗析运行过程中的流动死区面积,使料液混合均匀,同时也减小了电阻,增大电流,并且有效避免料液中的颗粒堵住网孔。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的改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渗析隔板,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网孔的宽度和长度均不小于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189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砖砌墙体配电箱顶部和电线管密集处施工用砌件
- 下一篇:一种空调丝网用清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