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共振射频阵列线圈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16751.2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83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朱华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3/34 | 分类号: | G01R33/34;G01R33/36;G01R33/48;A61B5/055 |
代理公司: | 杭州凯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7 | 代理人: | 邵志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共振 射频 阵列 线圈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磁共振射频阵列线圈及装置,其中磁共振射频阵列线圈包括沿着环形方向依次部分重合布置的第一线、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线圈单元,第一与第六线圈单元部分重合,从而形成由第一单元、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线圈单元构成的封闭环,封闭环的内侧设有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线圈单元部分重合的第七线圈单元以及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线圈单元部分重合的第八线圈单元。本申请可提升阵列线圈中央区域的图像信噪比和整体图像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磁共振射频阵列线圈及装置。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较高的组织密度对比、可进行任意方位的层面成像、无电离辐射的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
射频接收线圈是成像系统的一个重要部件,处于接收链的最前端,对成像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的好坏。同时,射频线圈相对于磁共振系统中其他部件来说,更易于进行开发和优化,因此一直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的一个热点。增加线圈的单元(通道)数目是其中主要的热点,但会受到系统接收通道数量的限制,因为射频线圈同时处于接收状态的通道数不能大于系统的接收通道;因此在线圈通道数受限的时候,优化线圈单元的布局也可以明显对改善线圈的性能。
线圈单元数大于等于2个时,可称为阵列线圈。任意2个单元的位置相对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影响,称之为线圈单元间的耦合。对阵列线圈而言,耦合是个负面的因素,对线圈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耦合越大,负面影响越大,所以单元间往往需要采用去耦合手段,以提高线圈的性能。
去耦合的方式可总结为4种:
1、部分重合(Overlap)去耦:这是2个单元间去耦的首选方式,但一般只有相邻的2个单元间才能采用。
2、电感去耦:2个单元各自串联一个电感,2个电感互相重叠耦合,可以产生一个反向的耦合以抵消2个单元的耦合。这种去耦方式有个弊端,串联的电感会一定程度降低线圈单元的效率,导致单个单元的性能下降,也进一步导致整个线圈性能的下降。
3、电容去耦:在2个单元间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公共的电容,可以在电容2端产生反向的耦合以抵消2个单元的耦合。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磁共振射频激发场的特性,最终也有可能产生某些方面影响。
4、前放去耦:在射频接收线圈中,每个单元会跟随一个前置放大器,这个前置放大器会设计成具有去耦合的功能,但这个前放去耦的功能是有限的,对于原始耦合就较强的2个线圈单元之间,只靠前放去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综上所述,抛开前置放大器本来就有的去耦合功能不说,在其余3种去耦合方式中,部分重合(Overlap)去耦方式是最佳的方式,去耦效果好,而且一般来说没有负作用。
此外,从磁共振行业发展的历程和方向来看,系统的通道数一般采用了2的整数次方的惯例,也就是从1通道升为2通道,再升为4通道,再升为8通道,再升为16通道,以此类推。
目前行业主要流行的是8或者16通道的磁共振射频系统,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应该也是一个主流的配置。基于此,以8通道为数目的射频线圈比比皆是,种类繁多,比如8通道头部线圈,8通道膝关节线圈,8通道肩关节线圈,8通道腹部(躯干)线圈等等。
8通道线圈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单元分布方式是8个单元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方式,如图1所示,这种方式简单直观。但往往有2个明显的缺点削弱了其应用范围和实用性。
1、受限于匀场区和目标成像区域的大小,这种单元形状往往偏于扁长型,长宽比例偏大,相比更方正甚至圆形的线圈单元来说,线圈单元的接收效率不高,性能受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16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温装饰一体化集成墙板
- 下一篇:一种自走式食用菌培养料翻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