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389187.X | 申请日: | 2020-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03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相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相善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汉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99 | 代理人: | 韦鳌 |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安山市檀***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透镜 背光 模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内。充分利用导光板在整个模组中所占用的空间位置,通过容置凹槽为背光源提供可以嵌入至导光板中的装配空间,使线路基板和导光板可进行无间距的叠置接触,以此为有效低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创造条件;通过对容置凹槽槽面和/或槽面作结构性的选择处理来取代传统模组中透镜的作用,使模组在生产过程中,无需进行透镜的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有利于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部件之一,通过其所提供的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源可使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其中,图1示出了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即:主要由自发性光源a以及相互间呈前后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层b、导光层c、透镜层d和反射层e组成,其中,自发性光源a以叠置于透镜层d后侧或嵌入于透镜层d内的方式进行布置;由自发性光源a发出的光线藉由反射层e反射后,向上再经透镜层d和导光层c的光学处理,从而最终通过扩散层b的均匀分散作用于正面射出。
然而,此类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却普遍存在如下弊端:由于透镜层d的存在,往往会导致透镜层d及自发性光源a的安置空间变大,如此不但会使模组的混光距离大多只能做到15-30mm,从而间接地增加了整个模组、乃至显示面板成品的厚度,使模组很难适应轻薄化的应用需求,而且在模组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利用点胶工序对透镜层d进行贴装处理,从而因点胶、贴装、硬化、检测等工序的存在而导致模组的制作成本高居不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无透镜型背光模组,它包括由前至后呈顺序层叠分布的扩散板、导光板、线路基板和反射背板,所述线路基板的前表面贴装有背光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背光源相对位的区域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背光源嵌入至相对位的容置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背光源由若干颗相互间呈阵列分布的LED灯珠组成,所述导光板的背表侧且与每颗LED灯珠相对位的区域均开设有一容置凹槽,所述LED灯珠嵌入至对应的容置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容置凹槽的槽体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所述容置凹槽的槽面为光面结构或麻面结构,所述容置凹槽的槽璧为光面结构或麻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麻面结构由锯齿形凸起组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光面结构为光滑的平面或光滑的弧面。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导光板在整个模组中所占用的空间位置,通过容置凹槽为背光源提供可以嵌入至导光板中的装配空间,使线路基板和导光板可进行无间距的叠置接触,以此为有效低降低或缩减整个模组的厚度创造条件;通过对容置凹槽槽面和/或槽面作结构性的选择处理来取代传统模组中透镜的作用,使模组在生产过程中,无需进行透镜的点胶、贴装、胶水硬化、贴装状态检测等处理工序,有利于大幅度地降低模组的生产加工成本;其结构简单新颖,能够适应轻薄化、低能耗、低成本和高亮度的液晶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置凹槽的槽体形状可选择式样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置凹槽的槽面形状可选择式样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相善,未经李相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891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