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视化电缆沟防水盖板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67241.0 | 申请日: | 2020-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90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庭金;叶振威;杨小平;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9/02 | 分类号: | H02G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化 电缆沟 防水 盖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视化电缆沟防水盖板,包括限位止水盖板和盖于限位止水盖板上的可视盖板,限位止水盖板和可视盖板整体上都呈“[”形,所述可视盖板包括穿透顶底部的透明天窗和安装于底部的监测模块,所述可视盖板底部及两侧设有限位止水凹槽,所述限位止水盖板的顶面及两侧设有与限位止水凹槽相匹配的限位止水凸榫。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透明天窗在外部观察电缆沟内部的情况,且监测模块也会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总服务器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每次巡线都需要费时费力开合电缆沟盖板的线路巡检不便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电缆沟的防水性能,避免了电缆沟的内部积水,并结合监测模块的监测,大大提高了电网的运营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建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视化电缆沟防水盖板。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供电需求量日益增大,高等级电压线路开始进入城市中心地区,并逐渐由空中架设转为地下敷设,而其中电缆沟作为电缆线路敷设的最常用结构之一,凭借其土建施工简单、造价低,相比小直径电缆隧道及电缆排管更为宽大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使用在城市内高压电缆敷设中。
目前关于电缆沟主体结构的状态及安全情况目前都是通过传统的人工巡视方式来实现,可人工巡线往往需要开合电缆沟盖板才能看到电缆沟内部情况,费时费力,且单靠此方式效率低、可靠性差,也没有具体的数字化监测手段及监测系统。此外,传统电缆沟设计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并未充分解决电缆沟的防水问题,导致目前在运营中的很多电缆沟内部严重积水积淤,进而出现损坏内部高压电缆线等问题,时刻危及电网运营安全。
目前解决上述的人工巡视需开合电缆沟盖板的线路巡检不便问题,有如申请号为201611004347 .9的《高强度透明电缆沟盖板》及申请号为201910967643 .6的《适用于变电站的可视化的电缆沟盖板》公开的电缆沟盖板也能实现不需要开盖即可观察电缆沟内部情况,但其构造不适用于目前电缆沟,机械结构复杂推广性不强,且不具有防水及监测等功能。而解决电缆沟盖板密封性及内部积水积淤问题有如申请号为201822034707 .0的《一种电缆沟盖板结构》及申请号为201920229162 .0的《一种防风沙电缆沟盖板以及防风沙电缆沟》公开的电缆沟盖板也从优化盖板结构来提高电缆沟的防水性能,但要么单从堵缝的角度出发没有设置排水通道,要么就是要通过多块盖板的组合来实现,且都不能在外部就观察到电缆沟内部的情况,也没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及手段,没有摈除传统巡线的运营方式。除此之外,目前没有具体的电缆沟数字化监测手段及监测系统来解决传统的人工巡视方式存在可靠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视化电缆沟防水盖板,主要用于解决目前电缆沟巡线过程需开合盖板的线路巡检不便、传统的人工巡视方式的可靠性以及电缆沟内部严重积水积淤等一系列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视化电缆沟防水盖板,包括限位止水盖板和盖于限位止水盖板上的可视盖板,限位止水盖板和可视盖板整体上都呈“[”形,所述可视盖板包括穿透顶底部的透明天窗和安装于底部的监测模块,所述可视盖板底部及两侧设有限位止水凹槽,所述限位止水盖板的顶面及两侧设有与限位止水凹槽相匹配的限位止水凸榫,限位止水凹槽和限位止水凸榫的数量都为2,限位止水凸榫之间设有排水槽,可视盖板的2条限位止水凹槽分别与相邻2块限位止水盖板的限位止水凸榫之一相咬合以固定。这样的组合很好的实现防水以及可视化的有机结合,并巧妙将监测模块置于电缆盖板内;此外,电缆沟主体结构两侧侧墙上方也设有纵向及横向的排水槽,与限位止水盖板上的排水槽共同组成了限位止水盖板与电缆沟主体结构的排水通道,外部可视盖板之间的缝隙积水将通过下方的排水通道排出,避免了外部可视盖板之间的缝隙直接暴露于电缆沟内部,提高了电缆沟防水性能;2条限位止水凹槽是分别与其下方相邻2块限位止水盖板上靠近可视盖板的那1条限位止水凸榫相咬合固定,保证了两者之间的连接性能使其不发生滑动错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672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接地桩
- 下一篇:一种漏斗结构的钻杆循环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