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铜棒的随形水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57092.X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31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文;于鹏超;吴巧巧;牛洁;张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镭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3 | 分类号: | B29C45/73;B22F3/105;B33Y10/00;B33Y50/00;B33Y70/00;B33Y8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松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水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置铜棒的随形水路结构,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包括随形水路和铜棒;模具工件内设有随形水路,模具工件的管状结构内设有导热铜棒;随形水路与导热铜棒相交。针对模具工件内极细管状区域的冷却,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随形水路内置铜棒的组合冷却结构,在保障工件主体冷却的同时,通过在工件极细管状区域内设置热传导率较高的铜棒与随形水路相连接,使管状区域热量经高热导率的铜棒传递至随形水路内,再由循环随形水路将热量带出至模具外,最终达到管状区域内也达到冷却效果的目的。通过本实用新型很好地提升了含有细小管状结构工件的冷却效果,缩短了成型周期,提高注塑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置铜棒的随形水路结构,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3D打印技术中,采用随形水路冷却在注塑模具制造领域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随形水路冷却应用范围的深入推广,也面临着在一些注塑模具中,随形水路无法单独解决工件全部冷却的问题。例如;有些注塑模具内有一部分工件头部为管状,且尺寸较小,无法在工件管状区域内形成一进一出的回形水路,在没有任何冷却方式的情形下,此段模温就会偏高,如附图1图示所示。所以这类注塑模具如何冷却的问题成为本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具有管状结构的注塑模具因无法在管状结构中采用随形水路冷却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类注塑模具冷却问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置铜棒的随形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随形水路和铜棒;所述模具工件内设有随形水路,所述模具工件的管状结构内设有导热铜棒;所述随形水路与导热铜棒相交。
优选地,所述随形水路主体样式设为S状,S状随形水路两端设为向下延伸分别与模具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所述随形水路的水路截面形状采用流通效果较好的圆形状截面。
优选地,所述随形水路与导热铜棒相交;所述随形水路与铜棒相交处的两侧与铜棒中轴线垂直方向设有随形水路加粗段。
优选地,所述随形水路与导热铜棒相交处,沿铜棒中轴线延伸在随形水路内管壁上设有对应于铜棒端头的柱状凹槽,所述柱状凹槽的直径大于所述导热铜棒直径。
优选地,所述导热铜棒设于模具工件的管状结构的正中心。
优选地,所述导热铜棒材料采用铍铜。
针对模具工件内极细管状区域的冷却,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随形水路内置铜棒的组合冷却结构,在保障工件主体冷却的同时,通过在工件极细管状区域内设置热传导率较高的铜棒与随形水路相连接,使管状区域热量经高热导率的铜棒传递至随形水路内,再由循环随形水路将热量带出至模具外,最终达到管状区域内也增强冷却效果的目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随形水路加铜棒组合方式,很好地提升了含有细小管状结构工件的冷却效果,缩短了成型周期,提高注塑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含细小管状工件模具热点位置示意图;
图2为随形水路内置铜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模具热量在本实现新型水路结构内的热量传递示意图;
图4为S状随形水路与铜棒相交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传统水路与本实用新型水路冷却效果对比图;
图(a)为传统水路水路冷却效果;
图(b)为本实用新型水路冷却效果;
图6为本实用新型成型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1.随形水路 2.内置铜棒 3.热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镭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镭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570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厌氧罐三相分离器
- 下一篇:一种化妆品瓶盖模具极细随形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