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漏液检测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47238.2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24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子予;张宇良;武国栋;黄忠敏;王博;喻胤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丰盛产学研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6 | 分类号: | G01M3/36;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知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54 | 代理人: | 付饶;李睿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检测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池漏液检测机构,包括上腔体、下腔体、压合动力装置、吸盘、加压阀以及压力检测器;上腔体对应于下腔体设置,压合动力装置推动上腔体盖合或远离所述下腔体,上腔体盖合下腔体形成用于放置待检测电池的容腔体;在上腔体或下腔体上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与压力检测器连接;吸盘位于容腔内并吸住所述待检测电池的最大面,吸盘内设置有与容腔体外部连通的连通管道;加压阀与压力检测器电性连接,加压阀的加压管穿进容腔体内。通过设置连接孔,并在连接孔与压力检测器连接,以检测容腔体内的气压是否稳定,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并提高设备检测性能,防止误判,且采用该开合机构,结构简单,提高开合模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池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池漏液检测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一般体积能量密度要求较高但表面外层薄易损伤,因此在电池成型工艺完成后需要进行漏液检测以确认在成型过程中是否造成表面破损导致漏液。
现有的电池漏液检测是通过镇压检测来确认电池表面有可能在其他工艺生产过程中出现表面被刺破导致漏液风险。在检测时是将电池放入密封腔体内,并在电池厚度两面同时用吸盘贴合住厚度两面来给电池定位,吸盘通与外界大气压流通,并在腔体内加压力进行测试,如果电池表面有破损,腔体里的高压下气体会进入电池内部,同时由于吸盘与外界连通,进入电池内部的高压气体会往吸盘吸嘴处挤压从而导致电池厚度表面与定位吸盘处形成表面起包现象以此确认该电池表面破损,打开腔体时,容易被锁模气缸卡住而出现卡死现象,且无法保持腔体内的气压的稳定性,测试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池漏液检测机构,旨在提高测试的准确性与提高设备检测性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漏液检测机构,包括上腔体、下腔体、压合动力装置、吸盘、加压阀以及压力检测器;
所述上腔体对应于所述下腔体设置,所述压合动力装置推动所述上腔体盖合或远离所述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盖合所述下腔体形成用于放置待检测电池的容腔体;
在所述上腔体或所述下腔体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压力检测器连接;
所述吸盘位于所述容腔内并吸住所述待检测电池的最大面,所述吸盘内设置有与所述容腔体外部连通的连通管道;
所述加压阀与所述压力检测器电性连接,所述加压阀的加压管穿进所述容腔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所述容腔体的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设置于所述上腔体背向所述下腔体的一面;
所述开合机构包括连接杆和多个从动连杆,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所述压合动力装置,另一端连接所述从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靠近所述上腔体的一端与所述上腔体轴连接;
所述压合动力装置带动所述连接杆运动,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从动连杆运动,进而带动所述上腔体相对所述下腔体往返运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压合动力装置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从动连杆至少包括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所述连接杆至少包括第一连接杆;
在所述上腔体背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从动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座铰接,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座的所述第一从动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连杆一端铰接,使得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和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相对转动,远离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所述第二从动连杆一端与所述压合动力装置安装于固定架的同一固定板上,且所述第二从动连杆与所述固定板铰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上,另一端与所述压合动力装置的动力推杆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丰盛产学研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丰盛产学研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472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