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47048.0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54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黄磊;姚志图;罗增昌;刘启玉;彭环洋;陈玉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禹小明 |
地址: | 518126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三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光 背光 模组 | ||
1.一种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1)、第一发光组件(2)、第二发光组件(3)、第一散光组件(4)、第二散光组件(5)和上框,所述下壳(1)上并列设置有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一散光组件(4)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和第二散光组件(5)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所述上框将第一散光组件(4)和第二散光组件(5)分别固定在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所述第一散光组件(4)包括防窥膜(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包括第一上框(61)和第二上框(62),所述第一上框(61)将第一散光组件(4)固定在第一腔体(11)内,所述第二上框(62)将第二散光组件(5)固定在第二腔体(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框(61)和第二上框(62)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固定在下壳(1)上,并且通过胶条(63)粘接固定在下壳(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为侧入式灯条,所述第一散光组件(4)还包括第一反光膜(42)、第一导光板(43)、第一散光膜(44)和第一增光膜(45),所述第一反光膜(42)、第一导光板(43)、第一散光膜(44)、第一增光膜(45)和防窥膜(41)依次叠设在第一腔体(11)内;
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为侧入式灯条,所述第二散光组件(5)包括第二反光膜(51)、第二导光板(52)、第二散光膜(53)和第二增光膜(54),所述第二反光膜(51)、第二导光板(52)、第二散光膜(53)和第二增光膜(54)依次叠设在第二腔体(12)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4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46),所述第一散光膜(44)、第一增光膜(45)和防窥膜(41)上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口(47),所述第一定位柱(46)插接在第一定位口(47)内;
所述第二导光板(5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55),所述第二散光膜(53)和第二增光膜(54)上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口(56),所述第二定位柱(55)插接在第二定位口(56)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光膜(44)、第一增光膜(45)和防窥膜(41)上均通过第一胶条(48)粘接固定在第一导光板(43)上;所述第二散光膜(53)和第二增光膜(54)通过第二胶条(57)粘接固定在第二腔体(12)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均设置有卡紧胶垫(7),所述卡紧胶垫(7)将第一导光板(43)和第二导光板(52)分别卡固在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壁上均设置有台阶结构(8),所述第一上框(61)和第二上框(62)均安装在台阶结构(8)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框(61)、第二上框(62)和下壳(1)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缓冲胶垫(9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发光区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胶垫(91)上覆盖有保护膜(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4704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急灯
- 下一篇: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