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42204.4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39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赛腾菱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4 | 分类号: | B23P19/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变器 组装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包括基板、第一承力板、第二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二滑轨滑块组件,顶靠组件、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回复弹簧以及推靠板。第一承力板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定向滑动。第二承力板布置于第一承力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辅助下进行定向滑动。回复弹簧连接于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顶靠组件由第二直线运动部进行驱动,其与第二承力板相固定。推靠板固定于第一承力板上,且穿越第二承力板。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仅需一名操作工人,且省去了人工定位时间;另外,还保证了逆变器在组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压紧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用马达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DC)转化为交流电(AC)的装置。在新能源汽车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但需要由电池或电瓶供给的低压直流电,同时亦需要在日常环境中不可或缺交流电。逆变器通常配套装配于马达上。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将逆变器装配于马达壳体上。在逆变器的安装初始阶段,需要两名操作人员协同配合,其中一人扶持冷却器,确保其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另外一人则穿入联接螺钉。且在操作过程需始终对逆变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确保其相对于马达壳体贴合的紧密性,由此可知,操作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工成本,且对操作工人的劳动技能要求较高。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生产效率高,对工人劳动技能要求降低,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且确保了较高组装质量的逆变器组装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逆变器组装机构,其包括基板、第一承力板、第二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二滑轨滑块组件,顶靠组件、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回复弹簧以及推靠板。第一承力板平行地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相对于基板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基板和第一承力板之间。第二承力板布置于第一承力板的正上方,且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辅助下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定向滑动。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且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延伸、布置。回复弹簧连接于第一承力板和第二承力板之间。顶靠组件用来支撑、托顶逆变器,其垂直地固定于第二承力板的上平面,且包括顶筒以及顶靠杆。顶靠杆内置于顶筒内,且其在第二直线运动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上下方向可自由滑动。第二直线运动部亦与第二承力板相固定。推靠板竖直地固定于第一承力板上,且穿越第二承力板,相应地,在该第二承力板上开设有第一避让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一气缸、过渡板。第一气缸固定于基板的下平面。在基板上开设有第二避让孔。过渡板即竖放于第二避让孔内,且同时连接第一气缸的活塞缸和第一承力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包括第二气缸和浮动接头。第二气缸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二承力板的下平面上。浮动接头连接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和顶靠杆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逆变器组装机构还包括机械限位部。该机械限位部包括初始位机械限位组件、终止位机械限位组件以及布置于两者之间的限位板。初始位机械限位组件包括初始位支撑板和初始位限位螺栓。初始位支撑板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初始位限位螺栓穿设于初始位支撑板内,且沿着前后方向走向进行布置。终止位机械限位组件包括终止位支撑板和终止位限位螺栓。终止位支撑板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终止位限位螺栓穿设于终止位支撑板内,且沿着前后方向走向进行布置。限位板固定于第一承力板的下平面,且正对应于初始位限位螺栓以及终止位限位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逆变器组装机构还包括对射光电开关。对射光电开关包括对称地布置于逆变器左、右侧的发射器、接收器。发射器和接收器均布置于第二承力板的正上方,且跟随第二承力板进行同步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赛腾菱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赛腾菱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422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林业用防虫害治虫装置
- 下一篇:骨科牵引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