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扣式电池壳及扣式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22125.7 | 申请日: | 202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045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徐洲;朱经纬;彭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洲;朱经纬;彭秋菊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潘登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扣式电池壳及扣式电池,其中扣式电池壳包括内壳、外壳和绝缘密封圈。本实用新型将缩口部通过绝缘密封圈沿轴向抵接于环形折弯部,以在缩口部内壁和环形折弯部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道密封;并利用第一道密封的挤压力使第二内壳的开口端面通过绝缘密封圈沿轴向抵接于外壳本体的内底壁,以在第二内壳的开口端面和外壳本体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道密封,实现外壳和内壳之间的双重密封,提高了内壳和外壳之间密封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道密封和第二道密封是利用绝缘密封圈的轴向两端面进行密封,降低了对内壳和外壳的加工精度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扣式电池壳及扣式电池。
背景技术
扣式电池壳主要包括正极外壳、负极内壳和绝缘密封圈,正极外壳和负极内壳扣合形成电池腔,并利用绝缘密封圈实现正极外壳和负极内壳之间的密封。
现有技术中的扣式电池壳主要依靠正极外壳内壁和负极内壳外壁同时沿径向挤压绝缘密封圈,以将绝缘密封圈夹设于正极外壳内壁和负极内壳外壁之间,实现正极外壳和负极内壳之间的密封。采用上述密封方式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依靠负极内壳外壁和正极外壳内壁同时沿径向挤压绝缘密封圈,对负极内壳和正极外壳的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密封可靠性一般,成品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扣式电池壳及扣式电池,能够降低扣式电池壳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提高扣式电池壳的密封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扣式电池壳,包括均呈筒状的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开口相对并通过绝缘密封圈密封形成电芯安装室;
所述内壳包括沿其底部至其开口的方向依次相接的第一内壳、环形折弯部和第二内壳,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径小于所述环形折弯部的内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径,沿所述内壳的底部至其开口的方向,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径逐渐减小;
所述外壳包括沿其底部至其开口的方向依次相接的外壳本体和缩口部,所述缩口部的内径沿所述外壳底部至其开口的方向具有减小的趋势;
所述缩口部通过所述绝缘密封圈沿轴向抵接于所述环形折弯部,以使所述第二内壳的开口端面通过所述绝缘密封圈沿轴向抵接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底壁。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缩口部经过其中心轴线的轴向截面为弧扇形。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密封圈包括:
第一绝缘密封部,包覆于所述环形折弯部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壳内壁;
第二绝缘密封部,包覆于所述环形折弯部外壁、所述第二内壳外壁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内壳外壁;
第三绝缘密封部,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密封部和所述第二绝缘密封部,所述第三绝缘密封部夹设于所述第二内壳开口端面和所述外壳本体的内底壁,所述第二绝缘密封部未连接所述第三绝缘密封部的一端夹设于所述缩口部内壁和所述环形折弯部外壁之间。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绝缘密封部的径向壁厚与所述第一内壳的径向壁厚的比值不小于2.6。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壳的径向壁厚为0.08mm-0.2mm。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密封圈的径向壁厚为0.3mm-0.6mm。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壳、所述环形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内壳一体设置,和/或,所述外壳本体和所述缩口部一体设置。
作为上述扣式电池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均由钢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洲;朱经纬;彭秋菊,未经徐洲;朱经纬;彭秋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221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物沉降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超长型PCB板高效率智能化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