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河渠道清淤实验研究用顶封式清淤结构体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317340.8 | 申请日: | 2020-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16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谢湘平;王小军;房清锋;高习鸿;付裕;杜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阳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2B5/08 | 分类号: | E02B5/08 |
| 代理公司: | 安阳金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0 | 代理人: | 王晖 |
| 地址: | 455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河渠 清淤 实验 研究 用顶封式 结构 | ||
河渠道清淤实验研究用顶封式清淤结构体,所述的清淤结构体下部纵向截面为实心的梯形,梯形的两个底脚均为锐角,梯形的纵向两侧分别为迎流面和背流面,所述的清淤结构体上部为前后均为平面的板体,板体的前后平面相平行,在板体上开设有多个过流冲沙孔,所述的过流冲沙孔为圆形或矩形或梯形或锥形或三角形。本结构体基础实验装置进行清淤实验研究,以不断完善和丰富利用水体自身进行沉淤泥沙清淤的主动性清淤法的研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渠道清淤研究模型,特别涉及河渠道清淤实验研究用顶封式清淤结构体,属于实验研究模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国内诸多江河道、引水渠道及城市内河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沉淤现象。泥沙沉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水流携沙能力的降低,在沉淤泥沙清理研究领域中,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也渐渐形成了通过水利工程泄洪排沙(如小浪底水利工程)和机械清淤两种类型,利用水利工程泄洪排沙法是通过提高水流携沙能力的一种主动式清淤法,申请人经过研究,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202027531 (名称:一种河道或渠道清淤实验基础装置)率先提出“一种河道或渠道清淤实验基础装置”。该清淤实验基础装置仅为广大学者在清淤实验研究中提供一种便捷的基础条件,并不包含具体的清淤结构体,还需要凭借广大研究人员的创造性不断丰富该研究领域的内容,为给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进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申请人所在科研团队亦接着研究了若干清淤结构体。申请人已对该系列结构进行了初探实验研究,实验组较对照组具有明显高的清淤影响,因结构模型的工程实践涉及工程体各个具体参数的确定,参数的确定是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的最优值或范围。所以,本申请提出的模型体暂且仅涉及实验研究范畴,通过后期的系统性实验研究,为工程结构体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关于本结构体最优参数值或范围的确定以及其他清淤结构模型的科学探究,有待同众学者在日后共同努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上述的河道或渠道清淤实验基础装置的研究开发基础上,提供与之配套的清淤结构体,能够进一步的用于清淤实验研究。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方案:河渠道清淤实验研究用顶封式清淤结构体,所述的清淤结构体下部纵向截面为实心的梯形,梯形的两个底脚均为锐角,梯形的纵向两侧分别为迎流面和背流面,所述的清淤结构体上部为前后均为平面的板体,板体的前后平面相平行,在板体上开设有多个过流冲沙孔,所述的过流冲沙孔为圆形或矩形或梯形或锥形或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个过流冲沙孔为一行或上下多行,若为多行,过流冲沙孔呈矩阵式或者为“品”字形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结构体可结合上述的基础实验装置进行清淤实验研究,为该领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方法和思路,通过提出一种清淤结构为广大研究学者提供切入点,以不断完善和丰富利用水体自身进行沉淤泥沙清淤的主动性清淤法的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清淤结构体的一种示意图。
图2是本清淤结构体结合在实验槽上的示意图。
图3是过流冲沙孔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实例。这些实施实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阐述,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解释,附图中各标记为:100:清淤结构体;1:梯形;2:迎水面;3:背水面;4:板体;5:过流冲沙孔;6:实验槽;7:矩形孔;8:三角形孔;9:梯形孔;10:锥形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阳工学院,未经安阳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173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