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线光纤跳线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89074.2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81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迎春;李德莉;高军诗;王海涛;李勇;李鑫;贺政;瞿少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9 | 分类号: | H04B10/079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苗晓静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在线 光纤 跳线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线光纤跳线测量装置。所述装置包括U型夹具、第一微光传感器、第二微光传感器、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电信号比较器、MCU单元和显示单元,第一微光传感器和第二微光传感器位于U型夹具内壁,电信号转换单元与微光传感器和电信号比较器相连,电信号转换单元和信号比较器相连,显示单元与所述MCU单元相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机房内将所述光纤跳线置于U型夹具中,通过第一微光传感器和第二微光传感器进行检测、比较,通过MCU单元换算出、光功率,并在显示单元中进行显示,从而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得对在线的所述光纤跳线内的光信号的传输方向和光功率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线光纤跳线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机房,室外光缆和光通信设备通过光纤配线架(OpticalDistribution Frame,ODF)架直接连接,随着光跳线的不断增加,光纤存贮越来越多,线缆越来越混乱,线序对应关系越来越不确定,给正常的维护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若要执行网络升级、光学测试、端口调度、ODF改造需要断开对应光纤。传统机房管理中ODF之间的互联关系匹配,由于光纤标记错误或记录保存不足等原因,使得查找和确认光纤非常困难,通常是在光纤的两端拉扯光纤或逐根按路由查找,或者采用在一端的ODF每个端口上依次接入光源,在另一端ODF逐个端口进行接收,如果检测到光信号,则记录两个端口之间的匹配关系;在检测光功率和光方向时需要断开已有业务,但在已经交付使用的机房里面,ODF架上有部分光纤资源已经承载业务。
现有方法既耗时又不安全,误操作风险很大。以256x256连接容量为例,若采用手工方式,平均需要16448次接纤测量。以每次10秒计算,则大约需要1人周的工作量才能完成,效率低下,出错率高。手动检测还会引入使已有业务产生较长中断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线光纤跳线测量装置。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线光纤跳线测量装置,包括:
U型夹具、第一微光传感器、第二微光传感器、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电信号比较器、MCU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U型夹具用于夹紧光纤跳线,所述第一微光传感器和第二微光传感器位于U型夹具内壁,且沿所述光纤跳线的延伸方向间隔预设距离排列,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微光传感器和电信号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微光传感器和电信号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MCU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和信号比较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MCU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显示所述MCU单元的输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光传感器与第二微光传感器的感应面与所述光纤跳线的横截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流放大器和第一电流电压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流放大器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流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一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应地,所述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包括第二电流放大器和第二电流电压转换器;其中,所述第二电流放大器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流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第二电信号转换单元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在线光纤跳线测量装置,还包括:第一模数转换器和第二模数转换器,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和MCU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模数转换器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和MCU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89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冷和预热驱动控制电路以及电气设备
- 下一篇:智能垃圾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