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轮圈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87907.1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3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林;孟伟;王国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5/02 | 分类号: | B60B5/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5 | 代理人: | 张辉;李增进 |
地址: | 361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轮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包括一个中空的轮圈本体及若干碳纤维层,轮圈本体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辐条孔,若干所述的碳纤维层贴合在轮圈本体内侧壁的辐条孔上,所述的碳纤维层上设有一圆形凹槽,所述的圆形凹槽与辐条帽的帽檐相匹配,圆形凹槽与辐条孔相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辐条孔位于轮圈本体内侧壁的一端呈现圆形凹槽状能够使使辐条受力时有最大的接触面,可以有效的分散受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轮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轮圈。
背景技术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对人身体非常有益处的有氧户外运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开展,自行车也从我们印象中传统的交通工具变成健身器材。现自行车已经从原先的钢材,逐步变成铝合金,以追求轻量化,近年来,更是大规模使用昂贵的碳纤维材料来制作自行车车身。
如图7所示,现有碳纤维轮圈中的辐条孔均是简单的钻孔,轮圈本体内壁的一侧通常为平面。而辐条帽的帽檐一般为圆弧形,辐条装配至轮圈本体内壁后,接触面小,受力集中,连接强度低,易破坏轮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能够有效的使辐条孔处受力均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轮圈,包括一个中空的轮圈本体及若干碳纤维层,轮圈本体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辐条孔,若干所述的碳纤维层贴合在轮圈本体内侧壁的辐条孔上,所述的碳纤维层上设有一圆形凹槽,所述的圆形凹槽与辐条帽的帽檐相匹配,圆形凹槽与辐条孔相通。
其中,所述的碳纤维层的厚度由辐条孔向两侧延伸变薄。
进一步的,还包括若干补强片,所述的补强片设置在轮圈本体的内侧壁与碳纤维层之间;所述的补强片上设有供辐条穿过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的补强片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制成。
优选地,所述的补强片与轮圈本体的贴合面上以及补强片与碳纤维层的贴合面上均设置有网格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补强片的厚度由辐条孔向两侧逐渐延伸变薄。
进一步的,所述的轮圈本体的外侧壁上均匀分布有与辐条孔对应的装配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辐条孔位于轮圈本体内侧壁的一端呈现圆形凹槽状能够使使辐条受力时有最大的接触面,可以有效的分散受力。2、通过轮圈本体内侧壁的辐条孔处进行局部补强,可大幅度的降低轮圈本体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碳纤维轮圈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图1的A-A处局部断面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安装辐条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图1的A-A处局部断面图。
图5为图1中的B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安装辐条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背景技术中碳纤维轮圈辐条帽安装方式。
图8为补强片俯视图示意图。
图9为补强片仰视图示意图。
图10为补强片侧面示意图。
图11为补强片的正面示意图。
6:轮圈本体,61:辐条孔,62:装配孔,63:补强片,631: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32:网格纹路,64:碳纤维层,65:圆形凹槽,7:辐条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879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加工用快速吸塑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内胎轮辋及轮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