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胆汁引流腔和肠内营养液输注腔的双腔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283951.5 | 申请日: | 2020-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31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华;王胜;姚建军;吴可夫;孙波;李海明;雷捷;刘玉敏;马丽娜;马立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建华 |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M2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 地址: | 750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胆汁 引流 营养液 输注腔 双腔管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胆汁引流腔和肠内营养液输注腔的双腔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呈中空结构的主管和呈中空结构的支管,主管的一侧与支管连接,主管和支管的一端均设置有管头,主管的管腔大于支管的管腔;管体上固定套接有第一显影环、第二显影环和第三显影环,支管远离主管的一侧表面标设有刻度,支管远离主管的侧面处设置有第一组侧孔和第二组侧孔,第一组侧孔位于第三显影环远端,第二组侧孔位于第二显影环远端,主管的末端弯曲呈猪尾环状,主管的末端内侧设置有第三组侧孔,支管末端为盲端。该双腔管,可利用第一组侧孔和第二组侧孔,实现胆汁的内外引流,还可通过主管及第三组侧孔实现空肠内营养的输注,操作过程简单、可避免感染和脱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胆汁引流腔和肠内营养液输注腔的双腔管。
背景技术
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于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十二指肠癌、胃癌等患者。梗阻性黄疸和营养不良是上述疾病患者致死性并发症。目前,临床通主要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或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的方式解除胆道梗阻,但营养不良却难以有效解决。补充性静脉营养是这一类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最常使用的营养支持手段,但价格昂贵,配置复杂,不能回归家庭实施的缺点阻碍了它的应用。既往此类患者回归家庭后要么吃不够,要么不能吃,体力日渐下降,生存期也随之缩短。与静脉营养相比,肠内营养能够维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预防肠源性感染、调整肠道微生态,从而能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肠内营养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符合人体生理、价格低廉、可回归家庭实施,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建立合适的肠内营养输注途径是有效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肠内营养输注途径有:经鼻胃管、经鼻肠管和经胃造瘘管。以上肠内营养输注途径均可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但各有缺点和不足。鼻胃管和鼻肠管使用期间病人容易出现鼻咽部肿痛、糜烂、鼻窦炎等并发症,而且不美观,影响病人社会交往,依从性较差。胃造瘘管通常需要胃镜下放置或手术放置,创伤较大,病人和家属较难接受。另外,当病人一旦出现胃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时,无论是经鼻胃管、鼻肠管还是经胃造瘘管均无法实施肠内营养。鉴于此,探求适合此类患者的最佳肠内营养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以PTCD为基础的胆道内外引流管植入术或胆道支架植入术能有效解决胆道梗阻,实现胆汁内引流,却无法同步实现实施肠内营养。目前临床新近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可肠内给养胆道引流管”虽有双腔道设计,但只能实现胆汁外引流和十二指肠段营养,且存在操作复杂和易脱管等缺点和不足。
由此可见,如何在同步实施胆汁内引流及空肠内营养的同时,简化操作过程和避免感染和易脱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胆汁引流腔和肠内营养液输注腔的双腔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如何在同步实施胆汁外引流、胆汁内引流和空肠内营养的同时,简化操作过程和避免感染和脱管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胆汁引流腔和肠内营养液输注腔的双腔管,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的管腔由隔膜将其分割为呈中空结构的主管和呈中空结构的支管,所述主管的一侧与所述支管连接,所述主管和所述支管的一端均设置有管头,所述主管的管腔大于所述支管的管腔;
所述管体上固定套接有第一显影环、第二显影环和第三显影环,所述支管远离所述主管的一侧表面标设有刻度,所述支管远离所述主管的侧面处设置有第一组侧孔和所述第二组侧孔,所述第一组侧孔位于所述第三显影环远端,所述第二组侧孔位于所述第二显影环远端,所述主管的末端弯曲呈猪尾环状,所述主管的末端内侧设置有第三组侧孔,所述支管的尾端为盲端。
优选地,所述管体为聚氨酯材料管体。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管腔内外表面还设有超滑亲水涂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影环、所述第二显影环和所述第三显影环的材质均为金属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建华,未经曹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839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