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磁场下肿瘤热消融胆道金属支架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20268844.5 申请日: 2020-03-06
公开(公告)号: CN211962289U 公开(公告)日: 2020-11-20
发明(设计)人: 尚东;张桂信 申请(专利权)人: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分类号: A61F2/90 分类号: A61F2/90;A61N2/04;A61F7/12
代理公司: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代理人: 赵淑梅;李洪福
地址: 116011 辽***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磁场 肿瘤 消融 胆道 金属支架
【说明书】: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场下肿瘤热消融胆道金属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由具有弹性且能够被磁性吸附的金属丝缠绕加工形成,所述主体支架的外壁上设有多个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有氧化铁固体颗粒,且所述主体支架表面包裹有绝缘导热硅胶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扩张狭窄胆管,缓解患者黄疸症状;二是具有热消融功能,杀伤局部肿瘤组织。为无手术机会的肝外胆管晚期肿瘤和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肝外胆管肿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无需开刀手术,消除局部肿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人体组织不会产生过敏刺激等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肿瘤复发的监测,可多次治疗,大大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胆管支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场下肿瘤热消融胆道金属支架。

背景技术

科学研究发现,不论何种癌细胞均不耐高热,在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尚能耐受的高温,肿瘤组织就可发生损伤凋亡。人体受热后肿瘤组织内温度往往高于临近正常组织5℃-10℃,当瘤体温度达41℃以上并维持一定时间,就能杀灭癌细胞。正常组织因具有良好的体温调节系统及耐受性,故可耐受46℃而不产生不可逆损害。但人体自身不可能长时间持续在41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人体正常组织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由于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保证了在体温升高时,甚至在达到41.5~43℃时,正常细胞组织无损伤,然而肿瘤组织则不然,肿瘤内血管形态异常,杂乱扭曲、易受压变形,形成血栓或栓塞。加之肿瘤内的血管多由单层细胞组成,脆弱易破。由于这些新生血管是发育不全的畸形血管,在受热后失去自我调节作用,静脉也不能加快回流,肿瘤局部血沉淤滞,血流量仅为正常组织的1%~15%,致使肿瘤组织散热困难,温度升高。恶性肿瘤组织的温度往往高于正常邻近组织温度8~10℃。同样进行局部加热,若正常组织温度升高到40℃,那么瘤体内的温度则可升高到48℃左右,这一温度足可使肿瘤细胞受热致死,而正常组织却不受任何损害。

感应加热是利用导体在高频磁场作用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涡流损耗)以及导体内磁场的作用(磁滞损耗)引起导体自身发热而进行加热的。

当金属导体处在一个高频交变电场中,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将在金属导体内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导体的电阻很小,从而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由焦耳—楞次定律可知,交变磁场将使导体中电流趋向导体表面流通,引起集肤效应,舜间电流的密度与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感应电流密度集中于导体的表面,即集肤效应就越严重,有效的导电面积减少,电阻增大,从而使导体迅速升温。

导体有电流通过时,在其周围就同时产生磁场,高频电流流向被绕制成环状或其它形状的电感线圈。由此在线圈内产生极性瞬间变化的强磁束,将被加热的金属物质放置在感应线圈内,磁束就会贯通整个被加热物质,在被加热物质内部与加热电流相反的方向产生很大的涡流,由于被加热金属物质的电阻产生焦耳热,使金属物质自身的温度迅速升高。

2004年6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报道了美国赖斯大学一科研小组获得的重大进展:他们设计和制造出了可寻找和杀死恶性肿瘤细胞的镀金纳米壳,并已在实验鼠身上获得成功。纳米壳用一种直径为110纳米的不导电硅石微粒做芯,外面镀上10纳米厚的金属外壳。研究人员先将纳米壳“运送”到癌组织中,然后用近红外线从身体外部照射癌变组织。近红外线穿过人体正常组织来到癌变组织时,能被埋藏在癌变组织中的纳米子弹吸收。随着吸收量加大,纳米子弹的温度开始上升,结果导致其周围的癌变组织升温并死亡。

德国柏林“沙里特”临床医院尝试借助磁性纳米微粒治疗癌症,并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磁性纳米微粒治疗癌症的做法是:将一些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微粒注入患者的肿瘤里,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受磁场的影响,患者肿瘤里的氧化铁纳米微粒升温到45至47摄氏度,这一温度足以烧毁癌细胞。由于肿瘤附近的机体组织中不存在磁性微粒,因此这些健康组织的温度不会升高,也不会受到伤害。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688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