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田径远投器械自动运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48037.7 | 申请日: | 202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36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杰;张勇;任燕;蔺平;冯海亮;孙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杰 |
主分类号: | A63B71/00 | 分类号: | A63B7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24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田径 远投 器械 自动 运送 系统 | ||
一种田径远投器械自动运送系统,属于体育器械运送技术领域,特征是在操场的固定位置设置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器的器械放置区,教练员随身携带安装有人体超声波发射器的穿戴式定位器,器械运送车在操场上运送田径远投器械;四轮车体前端安装有两组红外避障传感器,中部设有固定标枪的标枪安置座、放置铁饼的方形孔、放置链球的圆形孔,后端固定安装有单片机控制系统、超声波接收模块。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在比赛过程中可快速的将比赛用器械安全运输,确保田径类比赛的高效顺利进行,减少比赛现场服务人员以及比赛中跑动回收器械的裁判员,增加比赛观赏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器械运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田径远投器械自动运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体育赛事中比赛器械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其中田径远投类项目比赛包括标枪、铅球、链球、铁饼等多种器械。田径远投器械在比赛过程中的运输问题是制约比赛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田径规则规定:对投(掷)项目比赛的器械,应将器械运回投掷圈器械放置区,不许掷回。根据田径比赛中田赛项目的特点,在众多的各级体育竞赛中,投(掷)项目的外场器械多是采用人工搬运,回送至投掷圈器械放置区,这个过程会与运动员的比赛冲突,不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且也增加了外场裁判员的工作量。现有技术中有发明遥控器械回收车来回收器械,但需要场外操控人员对回收车进行操控,效率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田径远投器械自动运送系统,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所示,其特征是在操场4的固定位置设置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器201的器械放置区2,教练员随身携带安装有人体超声波发射器301的穿戴式定位器3,器械运送车1在操场4上运送田径远投器械。所述的器械运送车1如图2所示,四轮车体101前端安装有两组红外避障传感器102;中部设有固定标枪104的标枪安置座103、放置铁饼105的方形孔101-1、放置链球106的圆形孔101-2;后端固定安装有单片机控制系统107、超声波接收模块108;所述的标枪安置座103如图3、4所示,橡胶制的标枪活塞支撑架103-1套装在标枪固定座103-2筒内与弹簧103-3上端面相抵触,安装在标枪固定座103-2筒内底部的压力传感器103-4与弹簧103-3下端面相抵触。
本实用新型优点及积极效果是该系统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在比赛过程中该系统可快速的将比赛用器械安全运输,确保田径类比赛的高效顺利进行,减少比赛现场服务人员以及比赛中跑动回收器械的裁判员,增加比赛观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示意图;
图2为器械运送车1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四轮车体101结构示意图。
图中:1—器械运送车,2—器械放置区,3—穿戴式定位器,4—操场,101—四轮车体,101-1—方形孔,101-2—圆形孔,102—红外避障传感器,103—标枪安置座,103-1—活塞支撑架,103-2—标枪固定座,103-3—弹簧,103-4—压力传感器,104—标枪,105—铁饼,106—链球,107—单片机控制系统,108—超声波接收模块,109—电池,201—超声波发射器,301—人体超声波发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在田径类比赛操场4上外场裁判员佩戴穿戴式定位器3,器械放置区2安装超声波发射器201,器械运送车1在操场中央运送比赛用器械。当运动员将标枪104、铁饼105、链球106投掷完成,需外场裁判员将其运回器械放置区2时,器械运送车1上安装的超声波接收模块108自动定位到外场裁判员身上的穿戴式定位器3。该运输车在比赛场区线外侧自动规划最短路径,行驶至外场裁判员身边,外场裁判员将标枪104、铁饼105、链球106分别放置到标枪安置座103、方形孔101-1、圆形孔101-2上,放置完毕后运送车自动定位超声波发射器201,将比赛器械运回器械放置区2。器械运送车1行驶过程中安装在四轮车体101前端的两组红外避障传感器102对其他人员及物体进行安全避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杰,未经杨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480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稳定性的缓冲路沿石模具
- 下一篇:一种减震降噪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