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脉瘤血栓形成套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42647.6 | 申请日: | 202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62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周锋盛;张雨;蒋孟军;蒋骁;吴鹏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亚南 |
地址: | 2140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瘤 血栓形成 套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脉瘤血栓形成套件;动脉瘤血栓形成套件包括弹簧圈、导丝和穿刺针,弹簧圈依次包括尖端部、延长部、标记部和末端部,尖端部设置有纤维束,质地柔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对假性动脉瘤起到一个支撑和刺激血栓形成的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与穿刺针配合使用形成满意的血栓后,随穿刺针一起拔出,瘤体内无任何残留,应用起来更加安全和被接受,而且将弹簧圈在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没有任何辐射危害,可以微创甚至无创的实时动态显示治疗过程中假性动脉瘤内部的情况,使患者受益良多,可作为临床辅助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工具,对于临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脉瘤血栓形成套件。
背景技术
假性动脉瘤是动脉创伤之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作为心导管介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的血管并发症,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0.3%~8.0%。
近年来,随着有创血管诊疗技术运用的日益增多,介入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介入器材和介入操作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医源性损伤已成为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即使介入诊疗技术以及术后管理规范已日趋成熟,但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
未经处理的假性动脉瘤可能会出现血管破裂、血栓栓塞、压迫周围神经组织、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和显著失血等不良后果,因此一旦确诊,如何及时、准确、安全地处理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是临床上至关重要的问题。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多无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上确诊最常用的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穿刺部位血管外假腔与动脉相通,彩色血流多普勒特征性的往复征为假性动脉瘤的典型表现。而DSA检查亦可看到造影剂进入瘤腔,存在往返的血流,但是由于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创伤和X线损害,所以一般不作常规的检查方法。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可大致分为四类:保守治疗、外科治疗、超声辅助治疗和X线辅助治疗。
对于破口较小、瘤腔不大、颈部较长的假性动脉瘤因其存在自行闭合的可能性,可以患肢制动或再次压迫治疗,而对于直径大于2cm的假性动脉瘤患者是不推荐观察保守治疗的。
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费用高,而且具有伤口感染、淋巴漏等并发症,因此除非具有绝对适应症,否则不推荐进行外科治疗。
20世纪90年代,超声引导下探头压迫治疗(UGCR)作为处理介入术后出现的假性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后,UGCR的成功率仅50%~80%。同时UGCR的缺点包括:患者疼痛、不能耐受,需要镇静剂或止痛剂;术者费力,需要压迫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需要不断调整探头的位置和力量,因为探头容易从理想的位置滑开,特别是在肥胖的患者。对于超声指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是否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UGTI的成功率无影响,这是UGTI技术最大的优势。但是UGTI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凝血酶外溢导致股动脉血栓形成,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3.3%,部分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少数则需要溶栓或外科手术治疗。
X线辅助治疗主要包括X线引导下凝血酶注射、带膜支架置入和线圈栓塞法,这些方法成功率高,效果比较满意,但是缺点都为有创下应用造影剂进行治疗,介入手术时间较长,对患者反复进行射线损伤,并存在潜在的对侧穿侧部位的并发症。
现有中国专利文献CN102302377A公开的网管状栓塞弹簧,虽然具有良好的血栓形成效果,但是需要将网管状栓塞弹簧永久留在动脉瘤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方法,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缺点。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思路,设计出新的辅助工具,既达到微创甚至无创、无辐射、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又可以取得满意的技术效果,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人民医院,未经无锡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426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