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魔术贴织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22747.2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4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百凯弹性织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D9/00 | 分类号: | D04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241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魔术 贴织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魔术贴织带,其包含底层和毛绒层,毛绒层为氨纶包芯纱,其中包芯纱包含氨纶纤维,低熔点交织点,包芯纤维;包芯纤维在氨纶纤维上缠绕交织的纤维圈数为3~5圈;包芯纤维通过在氨纶纤维上缠绕交织从而在氨纶纤维上形成循环的低熔点交织点;本申请通过纤维在氨纶上的缠绕交织,提高包芯纤维在氨纶上的缠绕次数,同时保证了氨纶的强度和弹性,并且通过间隔循环的在氨纶上形成交织点,从而保证氨纶弹性的分散性,同时避免了包芯纤维由于氨纶的断裂导致的纱线的断裂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魔术贴织带。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820529649.6涉及一种魔术织带,其包含底层和表层,通过表层的纬线将底层和表层进行连接,其中底层上设有文字或者图案。本申请通过拉伸时,表层的纬线浮出而显示出底层的文字或者图案,以达到实际效果。
织带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带织物品种繁多,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30年代,织带都是手工作坊生产,原料为棉线、麻线。新中国成立后,织带用原料逐渐发展到锦纶、维纶、涤纶、丙纶、氨纶、粘胶等,形成机织、编结、针织三大类工艺技术,织物结构有平纹、斜纹、缎纹、提花、双层、多层、管状和联合组织。
目前全国织带企业很多,各地都有很多织带工厂,贸易商,其中最为集中的几个地方是广州,东莞,泉州,义乌,温州等,由于各地地方优势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广州由于有轻纺城全国各地织带厂家集中,档次参差不齐,泉州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档,部分有高档织带,义乌由于原材料,人工优势偏中低档一些,作为泉州的百凯公司,也是各种新型织带的开拓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魔术贴织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魔术贴织带,其包含底层和毛绒层,毛绒层为氨纶包芯纱,其中包芯纱包含氨纶纤维,低熔点交织点,包芯纤维;包芯纤维在氨纶纤维上缠绕交织的纤维圈数为3~5圈;包芯纤维通过在氨纶纤维上缠绕交织从而在氨纶纤维上形成循环的低熔点交织点;
底层和毛绒层的厚度比为8:1-10:1;
底层和毛绒层通过编织而成。
所述的相邻交织点的间隔距离为0.5~1.5mm。
所述的包芯纤维包芯形成长度为0.5~5mm。
所述的包芯纤维的软化温度为80~120℃,通过加热使包芯纤维能够与氨纶纤维粘结,从而避免常规的包芯纤维缠绕后交织点依靠物理效果,避免了包芯纤维被割断后难以集束,容易分散,在织带上形成长短差异较大的纤维束,难以在织带上形成毛绒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的包芯纤维通过在氨纶纤维上缠绕交织从而在氨纶纤维上形成循环的低熔点交织点,利用交织点的粘结效果,从而实现包芯纤维在氨纶上粘结,避免包芯纤维织造割断而分散,难以形成毛绒效果。
本申请通过纤维在氨纶上的缠绕交织,提高包芯纤维在氨纶上的缠绕次数,同时保证了氨纶的强度和弹性,并且通过间隔循环的在氨纶上形成交织点,从而保证氨纶弹性的分散性,同时避免了包芯纤维由于氨纶的断裂导致的纱线的断裂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申请的包芯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
1为底层,
2为毛绒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百凯弹性织造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百凯弹性织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227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维护设备以及清洁系统
- 下一篇:维护设备及清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