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试管内套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218273.4 | 申请日: | 2020-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00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黎春宝;黄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L3/14 | 分类号: | B01L3/14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细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8 | 代理人: | 唐楠 |
| 地址: | 20131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试管 套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试管内套管,该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该管体用于插入试管内,管体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管体的开口设于第一端部上,第一管体的管径在第一端部指向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第一管体在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试管的内径,当管体位于试管内时,第二端部靠近于试管的底部。当试管中的样本量较少时,首先将样本通过第一管体的开口转移至试管内套管的管体内,再将管体插入试管内,最后将试管放置于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由此解决样本量较少时样本检测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试管内套管。
背景技术
在液体类样本检测过程中,样本通常被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内,然后将试管放置在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首先检测仪器上的识别装置通过识别标签上的条码识别样本的系统信息(如样本编号、检测项目等),接着检测仪器根据识别到的系统信息对样本进行检测操作。
检测仪器上的样本架能够放置的试管规格一般是固定的。当被检测的样本样本量较少时,样本被放入既定规格的试管内后,会出现样本液面较低的情况。这样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仪器在从试管内提取样本时很难与试管内的样本充分接触,导致提取的用于检测的样本量不够,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管内套管,用于解决液体类样本量较少时样本检测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用于插入试管内,所述管体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上,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在所述第一端部指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所述试管的内径,当所述管体位于所述试管内时,所述第二端部靠近于所述试管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的形状为锥形。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还包括具有两端开口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相通,所述第二管体的横截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试管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在其轴向上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试管在其轴向上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试管内套管还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壁上,当所述管体沿所述试管的轴向插入所述试管内时,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试管的管口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为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中心轴与所述管体的中心轴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试管内套管还包括管套,所述管套包括管套本体和第三端部,所述第三端部套接在所述凸起外,所述管套本体自所述第三端部朝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管套本体与所述管体的外壁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试管的壁厚。
进一步地,所述试管内套管还包括弹性凸缘,所述弹性凸缘设于所述管套本体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管套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塑料。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材质为塑料。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当试管中的样本量较少时,首先将样本通过第一管体的开口转移至管体的第一管体内,再将管体插入试管内,最后将试管放置于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由于第一管体在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所述试管的内径,且第一管体的内径在第一端部指向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能够保证样本在转移到管体内后,样本在管体内的液面深度高于样本在试管内的液面深度,便于检测仪器能够与样本充分接触,便于后续检测仪器对样本进行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182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