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浓度绝对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210621.3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55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王自路;李语奇;段利敏;拓飞;梁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侯越玲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射性 惰性气体 浓度 绝对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浓度绝对测量装置,包括:混气室,其分别与装有待测气体的取样罐和装有工作气体的气体罐能够密封连通;正比计数管,其能够与混气室密封连通;和数据采集器,其与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正比计数管包括依次串联的且长度彼此不一的第一正比计数管、第二正比计数管和第三正比计数管;数据采集器包括与第一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的第一前置放大器、与第二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的第二前置放大器和与第三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的第三前置放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惰性气体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浓度绝对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内充气正比计数管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端效应。内充气正比计数管的工作原理为:将待测的放射性气体和工作气体(如P10气体)均匀混合后充入内充气正比计数管内,相当于每一衰变核周围充满着探测介质,探测立体角为4π,可壁面源的自吸收,可在灵敏体积内,放射性气体发射的β射线可100%被探测。在确定了灵敏体积后,计数管所探测到的信号由标定器记录。将得到的计数率经过死时间、本底、甄别阈、壁效应校正后即可得到其放射性活度浓度。
例如,期刊《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第40卷第四期中发表的题为《内充气正比计数管系统绝对测量87Kr放射性活度浓度》中提及的测量系统。该装置包括三支正比计数管、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充放气真空系统和废气收集系统。三支正比计数管与混气室并联,混气室分别与甲烷气瓶和待测气体瓶密封连通。三支正比计数管除开长度不同外,计数管直径和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圆筒型的计数管的壁(阴极)为无氧高导电性铜。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包括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单道分析器、门产生器和定标器。废气收集系统将管路中的废气由压缩机抽入废气罐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但是,现有技术虽能够测量已充入测量系统的气体的放射性活度浓度,但由于没有对整体的系统体积进行计算,因此无法计算排入测量系统中的放射性气体的活度。同时,由于充入系统时放射性气体的气压发生了改变,即使是使用现有技术能够测量充气后的系统内气体的放射性活度浓度,充入系统前的气体的放射性活度浓度也不能得到。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浓度绝对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包括:混气室,其分别与装有待测气体的取样罐和装有工作气体的气体罐能够密封连通;正比计数管,其能够与所述混气室密封连通;和数据采集器,其与所述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所述正比计数管包括依次串联的且长度彼此不一的第一正比计数管、第二正比计数管和第三正比计数管。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数据采集器包括与所述第一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的第一前置放大器、与所述第二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的第二前置放大器和与所述第三正比计数管数据连接的第三前置放大器。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所述第二前置放大器和所述第三前置与各自的主放大器数据连接;其中,所述主放大器经由多道分析器与数据平台数据连接;和/或所述主放大器依次经由单道脉冲分析器、死时间控制器和所述信号计数器与数据平台数据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前置放大器、所述第二前置放大器和所述第三前置放大器与高压电源电性连接。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正比计数管和所述第二正比计数管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正比计数管和所述第三正比计数管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正比计数管与所述混气室的第一进口能够密封连通,且两者的连通回路中设置有复合真空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210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总有机碳分析仪的燃烧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放射性惰性气体的定量分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