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H形抗滑桩和挡土板的联合支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7486.5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16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平;徐艳;梁义聪;田茂祥;杨运科;刘乐乐;许松;吴桐;刘元峰;刘力生;任亚飞;冉茂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17/04;E02B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慧之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4 | 代理人: | 余洪 |
地址: | 4000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形抗滑桩 挡土板 联合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挡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半H形抗滑桩和挡土板的联合支挡结构,包括若干组抗滑桩部和挡土板部,每组抗滑桩部包括竖直悬臂段、水平悬臂段以及竖直的嵌固段,嵌固段位于岩体中,嵌固段的上部与竖直悬臂段固定形成竖直桩,水平悬臂段固定在竖直桩的中上部;每组挡土板部位于两组相邻的抗滑桩部之间,每组挡土板部包括竖向挡土板和水平挡土板,水平挡土板分别与相邻两组水平悬臂段固定,竖向挡土板分别与相邻两组竖直悬臂段固定,竖向挡土板的底部与竖直悬臂段的底部平齐。上述结构,能够解决现有的支挡结构带来的受力难以计算、力学机制复杂、工序复杂和施工期长的问题,并且上述结构适用于填方边坡的支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挡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H形抗滑桩和挡土板的联合支挡结构。
背景技术
支挡结构包括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等支撑和锚固结构,是用来支撑、加固填土或山坡体,防止其坍滑,以保持稳定的一种建筑物结构。支挡结构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中。在铁路、公路路基工程中,用于稳定路基、路堑、隧道洞口、桥梁两端的路基边坡等,主要用于加固山坡,基坑边坡和河流岸壁。当以上工程或其他岩土工程遇到滑坡、崩塌、岩堆体、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时,支挡结构主要用于加固或拦挡不良地质体。
现有的支挡结构包括重力式挡土墙、板桩墙、桩基托梁挡土墙、板桩墙+锚索结构以及嵌岩型双排桩等结构,下面对上述结构在填方边坡支档中的缺点进行分析:
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重力式挡土墙可用石砌或混凝土建成,一般都做成简单的梯形。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时,土质边坡高度不宜大于8m,岩质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0m。重力式挡土墙的缺点:其适用高度受限(规范建议8米以下),截面大;采用填土地基时,地基承载力低且需沉降控制;有时需进行地基开挖,存在施工风险。
板桩墙由抗滑桩和挡土板组成,土压力传递给挡土板后再传递给抗滑桩,该结构的稳定性主要依靠抗滑桩的承载力。在填方地区,板桩墙对比重力式挡墙的优点在于:板桩墙可对较高填方进行支档、桩位灵活、占地小、施工方便、工期短,使用广泛。但是对于高填方,板桩墙桩身的受力大、悬臂段过长导致桩顶位移难以控制,截面大,不经济。
桩基托梁挡土墙分为桩基和托梁两部分,由于挡土墙下地基土层过厚且地基承载力不足,为避免将挡墙置于不稳定的土层上或避免挡墙基础埋置太深,因此需要采用桩基,在桩基上设置托梁(类似承台梁),并将挡土墙设在托梁之上,使挡土墙获得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桩基托梁挡土墙的受力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的受力计算未考虑挡土墙和桩基、托梁各构件的相互协调作用,未考虑整体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未考虑桩基与横梁的协调作用;整体结构与地基、整体结构的荷载传递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计算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板桩墙+锚索结构,由抗滑桩、挡土板和锚索组成。锚索是外端固定于抗滑桩上、另一端锚固在稳定岩体中的预应力钢绞线。通过在外端对锚索施加预应力,一方面可以减小部分土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抗滑桩的弯矩、改善抗滑桩的受力性能和控制桩顶位移。板桩墙+锚索结构能改善板桩墙不能用于高填方的缺点,但是该结构需要锚索造孔、安装、灌浆、张拉、封锚,工序多、质量控制环节多、施工期长。
嵌岩型双排桩结构,双排桩由前、后两排支护桩和梁连接成的刚架及冠梁组成的支挡结构,该结构水平横梁具有传递竖向力和减小弯矩的功能。根据现行规范,双排桩主要适用于桩端为土层的情况,而嵌岩型双排桩属于桩端嵌固于岩石的情况,其力学机制较复杂,受力不明确,特别是前桩和后桩的水平力分配问题是难题。
因此,针对填方边坡的支挡,现在急需一种新的支挡结构,来改善上述结构带来的相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H形抗滑桩和挡土板的联合支挡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支挡结构带来的受力难以计算、力学机制复杂、工序复杂和施工期长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未经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74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 下一篇:一种水处理剂粉碎筛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