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多衔接式引流袋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3779.6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75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君;田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2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衔接 引流 | ||
新型多衔接式引流袋,包括袋体和袋体上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包括空心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三管段通过锥形的第二管段连接,所述第三管段直径小于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袋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解决现有引流袋接口与胸管不适配、更换引流袋时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引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衔接式引流袋。
背景技术
临床上病人留置胸腔引流管引流积液时,需要将引流袋上的引流管与医生留置的胸管接口连接起来,但是一般胸管接口非常小,无法与病房常用的引流袋紧密连接,目前的方法是用空针管的乳头进行转换后连接,参见图2,将空针管的乳头与胸管接口连接、推进端与引流管连接,该连接不紧密,需要用胶布多次缠绕固定,防止漏液漏气,每日更换引流袋需要多次拆除、缠绕胶布,操作极其不方便。
目前的引流袋参见图1,其引流管末端接口为锥形,与胸管接口并不适配。
专利申请号“CN201521002559.4”的“气胸、液气胸专用引流袋”,提供了一种带接口的引流袋,但是该引流袋并未考虑接口适配问题,同时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也需要使用胶布一圈圈缠绕以防止引流管和接口之间脱开,更换引流袋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多衔接式引流袋,可解决现有引流袋接口与胸管不适配、更换引流袋时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新型多衔接式引流袋,包括袋体和袋体上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包括空心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
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三管段通过锥形的第二管段连接,所述第三管段直径小于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袋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三管段为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交界处设置收集斗,所述收集斗底部固定在引流管上、侧壁包围第三管段且与第三管段外壁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收集斗一体成型,均为软质塑料。
优选地,所述收集斗底部固定胶带,所述胶带上设置覆膜;所述胶带一头固定在收集斗底部、另一头为自由端。
优选地,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为0-2mm。
本发明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引流袋包含的圆柱形第三管段,可与胸管接口适配,且收集斗可用于收集漏液,最后通过胶布加固,密封性和便于操作性能均良好。而本实用新型还包含锥形第二管段,又可以适应其他尺寸的管道。
本新型引流袋使用面更加广泛,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手工操作次数,更加符合无菌原则;避免工作中胶布反复缠绕,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更加方便快捷,减少引流管接口不紧密产生漏液漏气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引流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引流袋的引流管与胸管接口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袋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位置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袋的引流管与胸管接口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位置局部放大图。
附图编号:1-袋体,2-引流管,21-第一管段,22-第二管段,23-第三管段,24-收集斗,3-胶带,4-胸管接口,5-空针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37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及时夹停液滴的输液报警器
- 下一篇:一种防盗门的安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