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放式集鱼礁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64972.5 | 申请日: | 202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84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超熙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75 | 分类号: | A01K61/75;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田怡春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放式 集鱼礁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开放式集鱼礁,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框架本体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和框架柱;相邻框架柱间连接若干第一导流板和若干第二导流板,二者均相对于框架柱倾斜设置,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上框架与下框架间连接若干安装柱,其上设若干集鱼部;集鱼部的上板和下板间形成集鱼腔;上板与上附板间、下板与下附板间形成附腔;上板和下板上设若干第一孔,上附板和下附板上设若干第二孔;集鱼部上设若干第一海藻生长浮带;上框架上经挂链连接海藻播种袋。本实用新型能够模拟自然的生存环境,以达到良好的适于生物栖息的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开放式集鱼礁。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现有的人工鱼礁,其构成物主要是形状不规则的自然石块和树木,或者结构较为简单的水泥预制块,这样构成的人工鱼礁,其形状和内部结构都难以达到良好的适于生物栖息的状态,可控性较差;且水泥预制块等构造物都需要再消耗很多资源,造成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开放式集鱼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鱼礁难以达到良好的适于生物栖息的状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开放式集鱼礁,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的边缘和下框架的边缘之间连接若干框架柱;
相邻框架柱之间连接若干第一导流板和若干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由上至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均相对于框架柱倾斜设置,且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连接若干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若干集鱼部;所述集鱼部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集鱼腔;所述上板的上方设置上附板,所述下板的下方设置下附板,所述上板与上附板之间、所述下板与下附板之间均形成附腔;所述上板和下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连通集鱼腔与附腔;所述上附板和下附板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孔,所述第二孔连通附腔与外部水体;所述集鱼部上设置若干第一海藻生长浮带;
所述上框架上连接有挂链,所述挂链连接有海藻播种袋。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结构相同,均包括矩形的外框、若干连接于外框相对边之间的梁杆及位于外框的对角线上的加强杆。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柱连接于上框架的梁杆与下框架的梁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均与框架柱成45°角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互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下板、上附板和下附板远离安装柱的端部均向上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与第二孔在竖直方向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海藻生长浮带设置于上板的外端部、下端板的外端部、上附板的外端部、下附板的外端部和上附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集鱼部下方的安装柱上设置有第二海藻生长浮带。
进一步地,所述海藻播种袋包括芯体,所述芯体与挂链连接;所述芯体外部包裹若干层隔层,所述芯体与其外部的隔层之间及相邻隔层之间均形成囊腔,所述囊腔内容置有海藻孢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超熙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超熙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649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