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63293.6 | 申请日: | 202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72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解海旺;李辉;杨友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赛威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35/00 | 分类号: | E01B35/00;G01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宁河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铁道 刚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包括钢枕、钢轨、液压千斤顶、钢轨夹具和位移传感器,所述钢轨通过螺栓安装于钢枕顶部两侧,所述钢轨两侧分别架设有液压千斤顶,所述钢轨顶端夹设有钢轨夹具,所述钢轨两侧的液压千斤顶顶部输出端分别抵设于钢轨夹具两端底部。人员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得知液压泵在对液压千斤顶进行增加时油管内部的压强,通过位移传感器可得知钢轨被液压千斤顶推出后产生的位移情况,进而可便于人员得出试验所需数据进行相应的试验计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铁路运输日益紧张,处于超负荷状态。在迫切需要新建、扩建铁路线路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远有铁路的检修与维护,以满足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对铁路运力及安全的需要。铁路轨枕支承刚度及道床横向与纵向阻力作为新建铁路和旧线维护时,对铁路道床状态进行监测与鉴定的重要参数,在对道床的状态的优劣及线路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有缺乏用于铁轨道轨枕支承刚度及道床横向与纵向阻力测量的专用仪器。为此,我们提出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包括钢枕、钢轨、液压千斤顶、钢轨夹具和位移传感器,所述钢轨通过螺栓安装于钢枕顶部两侧,所述钢轨两侧分别架设有液压千斤顶,所述钢轨顶端夹设有钢轨夹具,所述钢轨两侧的液压千斤顶顶部输出端分别抵设于钢轨夹具两端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钢枕一侧设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通过油管与液压千斤顶连接,所述液压泵的油管上套接有液压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钢枕顶部且位于液压千斤顶两侧安装有对应钢轨的位移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进行道床支撑刚度试验前,将钢轨夹具夹设于钢轨上,并将液压千斤顶竖立于钢轨两侧,且将液压千斤顶顶部的输出端抵设于钢轨夹具底部的两端,将位移传感器安装于钢枕顶部,试验时,人员通过液压泵缓缓增加压力至试验要求数值,然后缓缓泄压,通过压力传感器的使用,人员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得知液压泵在对液压千斤顶进行增加时油管内部的压强,通过位移传感器可得知钢轨被液压千斤顶推出后产生的位移情况,进而可便于人员得出试验所需数据进行相应的试验计算;
2.进行道床横向阻力试验前,人员通过支架将液压千斤顶躺卧式固定安装于钢枕一侧,并通过液压千斤顶的输出端对钢轨一侧面进行推送,将位移传感器安装于钢轨另一侧,试验时,人员控制液压泵对液压千斤顶缓缓增加压力,通过位移传感器得知位移到达试验要求数值后,人员关闭液压泵,人员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得知液压泵在对液压千斤顶进行增加时油管内部的压强,通过位移传感器可得知钢轨被液压千斤顶推出后产生的位移情况,进而可便于人员得出试验所需数据进行相应的试验计算,且试验结束后,液压泵缓缓泄压;
3.;在进行道床纵向阻力试验前,人员通过楔块将液压千斤顶安装于钢轨之间,并通过支架将位移传感器安装于夹设有液压千斤顶的钢轨的另一侧,试验时,人员控制液压泵对液压千斤顶缓缓增加压力,通过位移传感器得知位移到达试验要求数值后,人员关闭液压泵,人员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得知液压泵在对液压千斤顶进行增加时油管内部的压强,通过位移传感器可得知钢轨被液压千斤顶推出后产生的位移情况,进而可便于人员得出试验所需数据进行相应的试验计算,且试验结束后,液压泵缓缓泄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的道床支撑刚度测试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铁道枕轨刚度仪的道床横向阻力测试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赛威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赛威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632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