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燃油加装过程中除水除气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59905.4 | 申请日: | 202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96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53/00 | 分类号: | C10G5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燃油 过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油加装过程中除水除气的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底部通过纵向设置的隔板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上部联通形成油气混合室;第一腔室内设置第一加热器,第二腔室内设置第二加热器,油气混合室的侧壁上位于第一腔室上方位置处连接燃油入口,燃油入口与油气混合室的侧壁连接处安装有拉伐尔喷管,油气混合室内位于拉伐尔喷管出口的前方纵向设置挡板,挡板下端与第一加热器密封连接;油气混合室顶部开设气体出口,气体出口外接油气分离箱,油气混合室顶部靠近气体出口位置处设置油气过滤器;第二腔室侧壁下方开设燃油出口。本装置可以有效去除燃油在加装中的水分和空气,提高燃油加装数量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加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燃油加装过程中除水除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燃油在加装时,一般使用燃油流量计计量燃油加装的数量。由于燃油流量计的灵敏度高,如果燃油中含有空气,那么就会对燃油流量计的读数产生很大的影响,使燃油流量计的读数升高。空气的来源分为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①:燃油在被加装和驳运过程中,由于油压的不稳定、驳运泵的吸空等的非人为因素;②:在生产、驳运和加装过程中,为了操作的安全性,人为的加入空气;③:为谋取额外的暴力,在燃油的驳运和加装中,人为的在油舱或者加油管路里注入空气。总之,在燃油的加装过程中,由于空气的存在,会使燃油流量计的读数产生误差,最终影响燃油流量计的准确读数。
在燃油的加装和驳运时,燃油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和混入水分。水分的来源也分为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人为的因素就是,燃油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意外操作和人为的加入;其次,燃油在生产、驳运、储存过程中的加热,所产生的水蒸气或者是储存和运输设备损坏后,海水、淡水等的进入到燃油中的非人为因素。
总之,①:燃油中的空气和水分的存在,确实对燃油加装的实际数量造成了影响,给接收燃油的一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燃油流量计制造的再精确,也无法避免空气和水分对加装燃油数量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油加装过程中除水除气的装置,以达到驱除油中的气体和水分,使得燃油在加装过程中,气体和水分对燃油流量计的读数误差影响为零或者接近于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燃油加装过程中除水除气的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底部通过纵向设置的隔板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上部联通形成油气混合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第二加热器,所述油气混合室的侧壁上位于第一腔室上方位置处连接燃油入口,所述燃油入口与油气混合室的侧壁连接处安装有拉伐尔喷管,所述油气混合室内位于拉伐尔喷管出口的前方纵向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下端与第一腔室内的第一加热器密封连接;所述油气混合室顶部开设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外接油气分离箱,所述油气混合室顶部靠近气体出口位置处设置油气过滤器;所述第二腔室侧壁下方开设燃油出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腔室侧壁底部开设第一泄放口和第二泄放口,所述第二腔室侧壁底部开设第三泄放口,所述泄放口的连接管路上均设置截止止回阀。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安装有第一温度计和第一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上安装有第二温度计和第二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和第二温度控制器均与PLC信号连接,所述PLC分别控制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油气混合室侧壁安装有第三温度计。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油气混合室侧壁均开设检查孔,所述油气混合室侧壁上安装有第一观察镜。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腔室侧壁设置有液位显示计。
上述方案中,所述燃油出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U型管、燃油流量计和燃油舱,所述燃油流量计的两端设置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安全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未经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599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