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针双腔内瘘针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49711.6 | 申请日: | 2020-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51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郑欢欢;李儿;朱苏美;沈琴红;沈益琴;年素娟;来利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西溪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16 | 分类号: | A61M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坚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66 | 代理人: | 张剑英 |
地址: | 31002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针双腔内瘘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针双腔内瘘针,包括针头(1)、辅助握针固定装置(2)和分叉套管(4),所述分叉套管(4)总管末端分化为两个支管,分别为A支管(7)和B支管(6);所述分叉套管的B支管(6)最上端为密封结构(5),密封结构(5)下面为B支管活动段(6‑1);所述B支管活动段(6‑1)可穿过密封结构(5)一直延伸到针头(1)出口以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只需在血管的一个位置穿刺一次即可完成透析工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可以避免血液通路再循环问题,便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针双腔内瘘针。
背景技术
内瘘针是一种血液采集装置。传统内瘘针是一体式结构,钢针连着蝶形翼(用于手持操作,以及进行固定)再连着软管,软管上有管夹,软管末端有管塞,只有单腔。
目前在临床上,内瘘针一般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通过内瘘针以及与内瘘针连接的血透管路被导入血液透析设备内进行透析后,再回流到患者体内。传统内瘘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分别穿刺静脉血管和动脉血管,所以每次必须使用两枚传统内瘘针,寻找两个穿刺点进行穿刺,对患者的血管造成伤害,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中国专利CN204468816U公开了一种双腔内瘘针,包括针头、蝶形翼和Y型套管。针头为双腔,腔孔一位于腔孔二的前端,双腔之间设有隔层,针头末端置于蝶形翼内;蝶形翼为双腔,腔孔三和腔孔四,双腔之间设有隔层,蝶形翼末端置于Y型套管总管内;Y型套管总管为双腔,腔孔五和腔孔六,双腔之间设有隔层;腔孔五和腔孔六在Y型套管总管末端分化为两个支管;针头双腔、蝶形翼双腔、Y型套管双腔内的隔层相互衔接,腔孔一、腔孔三和腔孔五贯通,腔孔二、腔孔四和腔孔六贯通。Y型套管支管上设有管夹。Y型套管支管末端设有管塞。
中国专利 CN204468816U发明的单针双腔内瘘针虽然只用穿刺一针,可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但是中国专利CN204468816U公开的单针双腔内瘘针存在很大的血液再循环问题,严重降低透析效果。所谓血液再循环是指透析时静脉端已经透析过的“干净”血液沿血管通路逆流至动脉端,再次进入体外循环的过程称为通路再循环。中国专利CN204468816U公开的单针双腔内瘘针的动静脉点为同一个位置,必然存在严重的通路再循环问题,所以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血透中使用的任何穿刺针都是一次性物品,不能循环使用,每次血透仍然要重新扎针。如果使用留置针的话,是把留置在血管内的钢针替换成软管,所谓留置,只是留置血透过程的4小时,血透结束仍然要拔针。使用血透留置针比传统钢针,相对更安全,减少透析过程中渗漏的风险,对病人而言相对更舒适,血透留置针目前市场已有普及,但血透时仍然需要分别穿刺静脉血管和动脉血管,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甚高,对病人而言,仍然要扎两针,痛两次,对内瘘血管也要求有适当可穿刺距离。
实用新型内容
在现有技术中的血透内瘘针或者需要在动脉血管、静脉血管上分别穿刺两针,或者存在血液再循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血透病人、只需在血管上的一个位置穿刺一针即可完成血透的单针双腔内瘘针。减少再循环的措施之一就是保持动脉针与静脉针之间的适当距离。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就是实现只穿刺一针的同时避免血液再循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针双腔内瘘针,包括针头(1)、辅助握针固定装置(2)和分叉套管(4),所述分叉套管(4)总管末端分化为两个支管,分别为A支管(7)和B支管(6);所述分叉套管(4)的B支管(6)最上端为密封结构(5),密封结构(5)下面为B支管活动段(6-1);所述内瘘针在使用时,B支管活动段(6-1)可穿过密封结构(5)一直延伸到针头(1)出口以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未经杭州市西溪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497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