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48690.6 | 申请日: | 2020-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97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吴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仲华 |
主分类号: | A61F5/37 | 分类号: | A61F5/37;A41D13/05;A41D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3 | 代理人: | 刘青宜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上肢 静脉 术后 肢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包括弧形板托和设置在弧形板托上方的颈带,所述弧形板托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布带,所述布带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布带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颈带之间设置有背包式调节扣,所述颈带的中部设置有颈部护垫,所述颈部护垫的一侧设置有吸汗层。该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通过弧形板托的设置,取代了传统的纱带固定,提高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且对患者上肢的支撑固定效果好,而且,通过背包式调节扣的设置,能够对颈带的长度进行调节,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使用需求,灵活性高,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肢术后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
背景技术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动脉静脉的血管吻合,主要用于尿毒症、深静脉血栓、血管转位前的准备等等,尿毒症证患者多为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血管吻合方式主要包括动、静脉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首选动、静脉端侧吻合,是把肢体远端头静脉桡动脉分别游离结扎离断近心端吻合从而形成动静脉内瘘。
目前,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需要对上肢进行简单的固定,较为普遍的是将纱带对其固定,使用不方便,因此,现在提出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包括弧形板托和设置在弧形板托上方的颈带,所述弧形板托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布带,所述布带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布带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颈带之间设置有背包式调节扣,所述颈带的中部设置有颈部护垫,所述颈部护垫的一侧设置有吸汗层。
可选的,所述弧形板托的厚度为一厘米,且所述弧形板托的长度为二十厘米。
可选的,所述弧形板托的内壁设置有纱网透气垫。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带和固定在连接带顶部的布圈。
可选的,所述颈部护垫远离吸汗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布环,所述颈带贯穿于布环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颈部护垫远离吸汗层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粘接件,且所述粘接件与颈带粘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通过弧形板托的设置,取代了传统的纱带固定,提高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且对患者上肢的支撑固定效果好,而且,通过背包式调节扣的设置,能够对颈带的长度进行调节,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使用需求,灵活性高,实用性强。
2、该固定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装置,通过颈部护垫的设置,对患者的颈部起到了良好的防护效果,避免了长时间的佩戴对患者的颈部造成勒痕,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且其便于更换,更加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颈部护垫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弧形板托;2、颈带;3、布带;4、连接件;401、连接带;402、布圈;5、背包式调节扣;6、颈部护垫;7、吸汗层;8、纱网透气垫;9、布环;10、粘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仲华,未经吴仲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486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院感染监测用工具箱
- 下一篇:一种熏蒸式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