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36768.2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9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贵;童恺旻;汪传智;陈文明;徐江平;马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29/05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庞学哲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区 施工 建筑 基坑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以待建基坑为施工基础,待建基坑的内壁面设置若干水泥土搅拌桩,再在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布置拉筋,建筑物底板通过拉筋连接水泥土搅拌桩,建筑物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提供主要的压力,拉筋受压后能稳定地连接水泥土搅拌桩,如此实现基坑支护结构的相互配合锁定。此实用新型用于基坑开挖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开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商业楼和住宅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相邻多个地块分区先后施工的情况,会出现先期建筑物已部分实施完成,与之同时,相邻地块正在开展基坑开挖支护。受先期施工相邻建筑基础的限制,待建基坑支护无法采用锚索辅助固定;换作设置内支撑,则会产生难以实现地下室顶板换撑的问题;且待建基坑为4~6m深,悬臂支护无法满足基坑稳定要求。
常用的上述三个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综合来说,对于相邻多个地块分区先后建设,后建基坑无法采用锚索和内支撑的辅助固定,于是寻找安全可靠的支护方法、减少与土建施工的交叉影响、确保基坑和先期施作结构的安全稳定,为当务之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施工影响小的分区施工建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待建基坑;若干水泥土搅拌桩,均匀地布置于待建基坑的内壁面形成屏障结构;建筑物底板,布置于待建基坑相邻的地面上,所述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设置若干钢筋和若干拉筋,若干拉筋处于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所述建筑物底板通过上述拉筋连接水泥土搅拌桩的顶部;建筑物,布置于建筑物底板的上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包括位于内部的钢管,所述钢管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水泥土搅拌桩的上下两端,所述钢管的上端高于拉筋所在平面,所述拉筋连接钢管的顶部,所述钢管的下端嵌入地层。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若干水泥土搅拌桩连接形成连续的墙面,若干钢管布置成单排、多排或梅花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钢管的顶部侧面焊接一对角钢,两个角钢相互靠拢形成卡槽然后夹持拉筋。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拉筋的末端设置为弯钩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建筑物多层或高层建筑。
有益效果:本基坑支护结构在满足待建基坑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不再需要设置内支撑或锚索,避免了换撑难题,避免了锚索与先期施工建筑物桩基冲突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对邻近分区施工交叉影响。
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内插钢管的结构,不仅能满足待建基坑止水要求,又能增加水泥土搅拌桩的刚度,确保待建基坑支护的稳定;特别是钢管本身适当延长后又可以作为与拉筋的连接件。较之常规的支护桩,该待建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简便快捷,工程造价显著降低。
将拉筋布置于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同时拉筋连接钢管,让先期建筑物底板参与待建基坑支护,使得拉筋能够将建筑物的压力转变为建筑物底板的摩擦力,进一步转化为抵抗不平衡的水土压力的锚拉索,可抑制待建基坑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去除建筑物之后俯视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多根拉筋分别与对应的钢管连接的立体图;
图5是拉筋连接钢管上端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367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配合U型孔钣金的橡胶组件
- 下一篇:静电吸附式扫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