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12574.9 | 申请日: | 2020-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56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马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冠韵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27/30 | 分类号: | H01F27/30;H01F17/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感线圈 绕组 固定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包括软磁芯和绕制于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以及,该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套设在软磁芯上,并且所述限位机构与软磁芯之间形成有多个限位腔,每一限位腔至少用于固定所述电感线圈的一个线圈匝。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所述软磁芯和限位机构围合形成多个限位腔,绕设在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被分别对应收容在该多个限位腔中,从而实现对电感线圈的整理和限位,避免线圈绕组从软磁芯的表面脱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圈固定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文明带入了电器时代,电子设备也随之家喻户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子领域的一系列产品日益充斥柄丰富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电感线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电感线圈多为简单地由绕组缠绕壳体形成,例如,现有的电感线圈主要包括软磁芯以及绕设在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绕组,在实际的绕线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线圈绕组的匝数,现有的电感线圈绕组装置需要通过人工或借助其他手段对绕组线圈的匝数进行校对,以及,绕设在绕芯上的线圈绕组存在与绕芯的结合不稳定的问题,线圈绕组会沿绕芯的表面发生偏移,进而影响电感线圈的正常工作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包括软磁芯和绕制于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以及,所述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套设在软磁芯上,并且所述限位机构与软磁芯之间形成有多个限位腔,每一限位腔至少用于固定所述电感线圈的一个线圈匝。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为环形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腔由形成于限位机构内壁上的限位槽与软磁芯外壁配合形成,每一限位槽可供嵌入所述电感线圈的一个线圈匝。
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电感线圈的匝数。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软磁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机构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限位机构通过螺纹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固定设置在所述软磁芯上。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机构上设置有可供用于绕制形成所述电感线圈的导线两端导入、导出的入口和出口。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包括多个软磁芯,所述多个软磁芯层叠设置且彼此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感线圈由并行设置的多根导线绕制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软磁芯为铁粉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在软磁芯和限位机构之间围合形成多个限位腔,绕设在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的多个线圈匝被分别对应收容在该多个限位腔中,从而实现对电感线圈的整理和限位,避免电感线圈从软磁芯的表面脱落;
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可以通过限位机构上的限位槽使绕设在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更加整齐;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线圈绕组固定结构,可以通过限位机构上的限位槽实现对绕设在软磁芯上的电感线圈的匝数进行校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冠韵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冠韵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125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枢接模块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窄边框屏幕的模组镜头组件及使用其的移动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