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生物相的一体化污水、污泥及臭气协同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12485.4 | 申请日: | 2020-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46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以知;刘意成;傅双育;魏敬虎;黄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生源(海南)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B01D53/84;C02F11/02;C02F11/121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欢 |
| 地址: | 571127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一体化 污水 污泥 臭气 协同 处理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生物相的一体化污水、污泥及臭气协同处理设备,包括预处理池、臭气处理装置、反应池、三相分离装置、污泥浓缩及减量池和深度处理机构,所述预处理池与所述反应池相连通,所述反应池与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反应池、预处理池、三相分离装置的气体排出端和污泥浓缩及减量池均与所述臭气处理装置相连通,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固体排出端与所述污泥浓缩及减量池相连通,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液体排出端与所述深度处理机构相连通,本装置能够提供多生物相的、高度集成的高效协同除臭气、污水和污泥,且节能经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污泥、臭气协同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多生物相的一体化污水、污泥及臭气协同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上述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基本方法的组合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本身都会产生污泥和臭气等污染物,但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对其本身产生的污泥和臭气的处理能力较弱,没有做到对污水、污泥、臭气的协同处理。对于污水处理厂站,设置独立的除臭系统,占地面积达、能耗大、综合费用高;对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为节省占地面积而不设置污泥处理系统和除臭系统,设备感官效果冰冷,与自然环境协调性差。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创造一种处理高效的、高度集成的、占地面积小的、节能经济的、具有观赏性的污水、污泥、臭气协同处理系统及一体化设备,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能够提供高效除污、经济、节能、高度集成的一种多生物相的一体化污水、污泥及臭气协同处理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生物相的一体化污水、污泥及臭气协同处理设备,包括预处理池、臭气处理装置、反应池、三相分离装置、污泥浓缩及减量池和深度处理机构,所述预处理池与所述反应池相连通,所述反应池与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反应池、预处理池、三相分离装置的气体排出端和污泥浓缩及减量池均与所述臭气处理装置相连通,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固体排出端与所述污泥浓缩及减量池相连通,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液体排出端与所述深度处理机构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臭气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外壳体、第一连通管、布气管、第一填料、第一填料固定网、喷淋管路、带有调节阀和止回阀的第一回流管、第一微生物投加管和生态篮,所述第一连通管将所述反应池、预处理池、三相分离装置、污泥浓缩及减量池的气体聚集空间与所述臭气处置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布气管相连通,所述布气管的出气口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填料下,所述第一填料通过所述第一填料固定网固定,所述第一填料固定网与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喷淋管路位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的上方,所述第一微生物投加管与所述外壳体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预处理池相连通,所述喷淋管路上设有喷淋泵,所述生态篮的底部穿过所述外壳体。
优选的,所述深度处理机构包括无阀滤池、生态滤池和消毒渠机构,所述无阀滤池与所述三相分离装置的液体排出端相连通,所述生态滤池与所述无阀滤池相连通,所述消毒渠机构与所述生态滤池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池还包括第一潜水搅拌器、第一放空管、第二放空管、第二连通管、进水管和顶板,所述第一放空管与所述第一潜水搅拌器均设于所述预处理池的底部,所述第二连通管将所述预处理池顶部与所述反应池上部连通,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第一外壳体,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顶板下部,所述顶板与所述外壳体相连,所述顶板呈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反应池还包括第二填料、曝气器、第二潜水搅拌器、第二放空管、微生物絮凝剂投加管,所述曝气器、第二潜水搅拌器和第二放空管均设于所述反应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填料固定在所述反应池内,所述微生物絮凝剂投加管设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管口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生源(海南)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生源(海南)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124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