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08775.1 | 申请日: | 2020-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03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开源塑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3B21/60 | 分类号: | G03B21/60 |
| 代理公司: | 东莞领航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5 | 代理人: | 高辉 |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不透光 漫反射 投影 窗帘 薄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包括本体、纳米纹路层和网格布层,所述纳米纹路层的底部设置有漫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底部设置有网格布层,所述网格布层底部设置有不透光层,所述不透光层的底部设置有抗UV层,本专利不透光层起到阻隔光线的作用,并且还添加了抗UV层,因为产品不透光因此不会受到窗户的光照影响,银灰色亚光层对透射进入投影幕布中的光线进行漫反射,使反射后的出射光线的角度范围增大,细小纹路层中具有纳米微粒,投影射光线经过纳米微粒纹路结构折射,提升了出射光线的亮度,且对入射光线具有一定的扩散性,小角度入射光线集中到正面出射以保证广视角,所以不会伤害到观赏者的眼睛,而且成本也比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投影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
背景技术
投影幕布结合投影仪使用,用在电影院、办公区域、家庭影院、大型会议等场合中,用来显示图像和视频。目前常用的幕布,按照颜色可以分为白幕、灰幕、金属幕等,按照材质可分为传统白幕、软幕、玻纤幕、透声幕等,用户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幕布。
另外市面上的窗帘都是透光的而且也比较单一就是作为窗帘用,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一种窗帘可以播放投影仪的,即使是可以播放因为是透光往往会对像素跟屏幕的图案带来不稳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提出一个既可以做窗帘又可以做投影布,实现二合一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投影布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包括本体、纳米纹路层和网格布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纹路层的底部设置有漫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底部设置有网格布层,所述网格布层底部设置有不透光层。
优选的,所述纳米纹路层、漫反射层、网格布层、不透光层和抗UV层组合体为本体。
优选的,所述漫反射层为银灰色亚光层。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且底部设置有重物拉伸块。
优选的,所述网格布层材质为纤维、布或毛线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不透光层的设置有抗UV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背景技术提到的问题,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窗帘在光照的时候也不影响我们投影观看电视,本产品的技术亮点首先不透光层起到阻隔光线的作用,因为产品背面不透光因此不会受到窗户的光照影响,正面为银灰色亚光层对透射进入投影幕布中的光线进行漫反射,使反射后的出射光线的角度范围增大,细小纹路层中具有纳米微粒,投影射光线经过纳米微粒纹路结构折射,提升了出射光线的亮度,且对入射光线具有一定的扩散性,使入射光线雾化,小角度入射光线集中到正面出射以保证广视角,同时能够减轻光晕现象,可以防止当影像投射至该投影布幕上会产生反光及亮点,所以不会伤害到观赏者的眼睛,既可以做窗帘遮光也可以做投影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不透光漫反射投影窗帘薄膜布使用参考图;
图中:1、纳米纹路层,2、漫反射层,3、网格布层,4、不透光层,5、抗UV层,6、收卷架,7、重物拉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开源塑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开源塑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87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