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01861.X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39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兵;沈加南;成志江;安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佳英感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0 | 分类号: | F23G5/00;F23G5/46;F23G5/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黄兴 |
地址: | 312300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热力 焚化炉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热回收装置,涉及余热回收的技术领域,其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上设置有一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处连接有一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一出气管,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置有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连接有分流板和合流板,所述分流板和所述合流板分别连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热交换器底端侧壁处开设有一冷凝水出水口,所述冷凝水出口处设置有一具有虹吸功能的冷凝水回收管。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废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充分的换热吸收,将与水蒸气换热后的冷却水进行收集供给旅店等场所,进一步减少了高温废气的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能源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蓄热式热力焚化炉(RTO)是一种高效有机废气治理设备,与传统的催化燃烧、直燃式热氧化炉(TO)相比,具有热效率高(≥95%)、运行成本低、能处理大风量中低浓度废气等特点,浓度稍高时,还可进行二次余热回收,大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原理是将有机废气加热到760摄氏度以上,使废气中的VOC氧化分解呈二氧化碳和水。氧化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质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并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有机废气,进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
公告号为CN205560761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新型环保高效RTO燃烧炉,包括固液燃烧室和固液蓄热室中间由隔板隔开,隔板上开口,废气燃烧室和废气蓄热室由挡板隔开,固液蓄热室内通过固液废料管与固液废料箱连接,挡板上均匀设有细孔,废气蓄热室内填还设有蜂窝蓄热体与废气箱通过废气管连接,固液燃烧室与废气燃烧室连接,中间设有通孔,通孔设有过滤装置,下通氧管左端与上通氧管左端均与氧气泵连接,氧气泵还与抽氧管连接,固液燃烧室内下通氧管的下方还设有烧嘴,废气燃烧室内上通氧管的下方还设有电加热管,废气燃烧室的顶部还设有排气管,排气管与所述烟囱连接。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固液燃烧室和废气燃烧室能够同时对固液废料和废气进行高效燃烧,能够有效燃烧固液废料未燃尽的部分。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结构中排气管直接与烟囱连接,虽然上述RTO燃烧炉充分利用了能源的再利用,通过陶瓷蓄热体进行热量吸收并用于废气升温,但是废气的排烟温度仍然达到200摄氏度以上,仍然具有大量的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热回收装置,能够对排放的进行余热吸收,避免高温烟气直接进行排放,增加能源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热回收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上设置有一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处连接有一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一出气管,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置有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连接有分流板和合流板,所述分流板和所述合流板分别连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热交换器底端侧壁处开设有一冷凝水出水口,所述冷凝水出水口处设置有一具有虹吸功能的冷凝水回收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气从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排气管向热交换器内运动,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分流板并分流成多股进入各换热管内,废气在热交换器内与各换热管进行换热,废气中含有的热量传递给换热管中的冷却水,换热完毕的冷却水通过合流板从出水口流出进行收集,并可运输供给热水使用;同时由于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的特点,废气主要组成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进行换热时,部分水蒸气冷凝在换热管上并在热交换器底部聚集进而影响热交换器底部的附近的换热管的热交换,冷凝水回收管的设置使得当热交换器底部的冷凝水水位越过虹吸水位时,冷凝水即可通过冷凝水回收管向外排出,同时该部分冷凝水仍具有一定温度,可应用于对水温需求不高的场所;换热完毕的废气从出气管进行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佳英感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绍兴佳英感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18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