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处理厂原位污水和臭气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01407.4 | 申请日: | 2020-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27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蔡靖;王凯权;孙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B01D53/1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刘静 |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原位 污水 臭气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厂原位污水和臭气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臭气收集系统、臭气输送系统和臭气处理系统;臭气收集系统由集气罩、风管、第一风机组成;臭气输送系统由管道、第二风机组成;臭气处理系统用隔板将缺氧池隔开,分为前置的选择池区域和后置的缺氧池区域,其中前置的选择池有三种不同的结构,针对不同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案进行臭气的溶解,进而通过同步脱氮除硫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机理原位处理含硝酸盐的污水和含硫含氨臭气。本实用新型方案简单,造价低,思路新颖,脱除城市污水处理厂臭气的同时,将其中的硫化物和氨用于还原硝酸盐,达到污水中脱氮的要求,做到以废治废,并减少碳源投入量和剩余污泥产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厂原位污水和臭气处理装置,属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传统的生物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A2/O、A/O工艺),而在反硝化过程需要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NOX--N还原为N2,而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普遍存在C/N较低的问题,生活污水中碳源不足,导致反硝化效率低下,出水总氮过高,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采用该工艺处理后还会产生大量的的剩余污泥,对于剩余污泥的处置也逐渐成为一大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会向外界环境释放大量恶臭性气体,这些气体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相关工作人员职业病频发,城镇污水处理厂气体释放的相关标准缺乏,因此污水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的释放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研究表明,这些恶臭气体中的无机成分主要是含硫及含氮元素的挥发性物质,对采取A2/O工艺污水及污泥处理过程中气体可能的释放源进行检测发现,格栅、提升泵房、初沉池、厌氧区、缺氧区、二沉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均会产生大量以 H2S和NH3为主的恶臭气体。
同步脱氮除硫工艺和厌氧氨氧化工艺是近年来废水自养型脱氮研究的重点。同步脱氮除硫工艺是指某些专性无机化能自养型的硫杆菌属,在无氧或缺氧的环境下利用还原性含硫化合物(如硫化物等)为电子供体,将硝氮还原为N2的自养反硝化过程。同步脱氮除硫工艺具有无需投加碳源,消耗碳足迹,污泥产量少,耗能少等特点。厌氧氨氧化是指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以铵盐作为电子供体,以亚硝酸盐/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厌氧氨氧化菌作用下,产生N2;厌氧氨氧化工艺相比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具有节约能耗、无需外加碳源、污泥产量低等优势。
对于采用脱氮功能生物工艺(如A2/O、A/O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或是生活污水处理厂,本实用新型利用臭气中的还原性硫化物和氨作为电子供体,通过同步脱氮除硫和厌氧氨氧化工艺,无需外建臭气处理装置,以原有缺氧池为基础进行改造,即可原位处理污水中的硝酸盐以及臭气中的硫化物和氨,并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源不足,氮素污染,污泥产量大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生态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厂原位污水和臭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污水处理厂原位污水和臭气处理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臭气收集系统、臭气输送系统、臭气处理系统组成;
所述臭气收集系统由集气罩、风管、第一风机组成;所述集气罩通过风管与臭气输送系统相连,第一风机和风管相连;
所述臭气输送系统由管道、第二风机组成;所述管道连接臭气收集系统中的风管,第二风机和管道相连;
所述臭气处理系统由缺氧池原位改造得到,利用隔板将缺氧池隔开,分为前置的选择池区域和后置的缺氧池区域,所述隔板为穿孔板,隔板上部设溢流口,前置的选择池可以有三种改造方式,分别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1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