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080973.1 | 申请日: | 2020-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61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詹丽萍;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梧州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1G19/00 | 分类号: | G01G19/00;G01G23/01;G01G23/18;G01G23/48 |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 地址: | 543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称重 原理 验证 实验 装置 | ||
1.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U1)、显示模块(LCD)、报警模块(AL)、键盘模块(KB)、滤波电路(A)、桥式称重传感器(B)、桥式测温传感器(C)、型号为HX711的模数转换器(U2),所述桥式称重传感器(B)、桥式测温传感器(C)通过所述滤波电路(A)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输入端,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输出端、键盘模块(KB)连接所述控制模块(U1)的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U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显示模块(LCD)、报警模块(A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A)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2引脚BASE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桥式称重传感器(B)的输入端正极(E+)、桥式测温传感器(C)的输入端正极(F+)、模数转换器(U2)的第3引脚AVDD,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5引脚AGND连接所述桥式称重传感器(B)的输入端负极(E-)、桥式测温传感器(C)的输入端负极(F-),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3引脚AVDD、第4引脚VFB,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4引脚VFB、第5引脚AGND,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3引脚AVDD、第5引脚AGND,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5引脚AGND、第6引脚VBG,所述桥式称重传感器(B)的输出端负极(A-)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7引脚INNA,所述桥式称重传感器(B)的输出端正极(A+)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8引脚INPA,所述桥式测温传感器(C)的输出端负极(B-)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9引脚INNB,所述桥式测温传感器(C)的输出端正极(B+)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10引脚INPB,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7引脚INNA、第8引脚INPA,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U2)的第9引脚INNB、第10引脚INP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模块(AL)包括蜂鸣器(BELL)、第一三极管(Q1)、第六电阻(R6),电源(VCC)连接所述蜂鸣器(BELL)的正极,所述蜂鸣器(BELL)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控制模块(U1)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U1)为型号为AT89S52的单片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LCD)为型号为LCD12864的液晶显示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高精度称重原理验证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键盘模块(KB)为4*4矩阵式的键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梧州学院,未经梧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8097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