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由调节角度的天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070040.4 | 申请日: | 2020-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08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睿达永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Q1/12 | 分类号: | H01Q1/12;H01Q1/08;H01Q1/50;H01Q3/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科创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84 | 代理人: | 彭西洋;谢亮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由 调节 角度 天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自由调节角度的天线,包括天线壳体、折叠柱、固定柱、射频连接器、电缆;所述折叠柱布置于天线壳体的底部,且折叠柱的底部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还设有贯通至天线壳体内的第一通道;所述固定柱的顶部设有折叠连接部,且折叠连接部插设于第一凹槽内并与折叠柱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柱的底部还设有贯通至第一凹槽的第二通道;所述电缆的一端经第二通道、第一通道插设于天线壳体内,射频连接器安装于固定柱的下部并与电缆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体积小、便于携带,同时,可自由调节天线的角度,且折叠角度的位置比较稳固,稳定性好、成本低、安装拆卸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由调节角度的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实际上是一种变换器,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将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转换成在无界媒介(通常是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用于发射信号),或者将电磁波转换成导行波(用于接收信号)。天线广泛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但现有天线体积较大、安装复杂,维修不便,且大多不能自由调节天线的折叠角度,导致安装、携带不便,降低了用户体验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由调节角度的天线,该天线结构合理,体积小、便于携带,同时,可自由调节天线的角度,且折叠角度的位置比较稳固,稳定性好、成本低、安装拆卸方便、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由调节角度的天线,包括天线壳体、折叠柱、固定柱、射频连接器、电缆;所述天线壳体内安装有陶瓷天线,以及与陶瓷天线电性连接的放大电路板;所述折叠柱布置于天线壳体的底部,且折叠柱的底部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还设有贯通至天线壳体内的第一通道;所述固定柱的顶部设有折叠连接部,且折叠连接部插设于第一凹槽内并与折叠柱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柱设有贯穿其顶部与底部的第二通道,且第二通道经第一凹槽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电缆的一端经第二通道、第一通道插设于天线壳体内并与放大电路板电性连接,射频连接器安装于固定柱的下部并与电缆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连接部包括折叠座、两转轴;所述折叠座的横截面呈U型构造,且折叠座的U型横端与固定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折叠座的U型两竖端布置于第一凹槽内;所述折叠座的U型两竖端外侧还均开设一第一插孔,折叠柱的下部外侧与两第一插孔对应处还开设有两第二插孔;每一转轴经一第二插孔、一第一插孔插设于折叠座的U型两竖端之间。
进一步地,每一第二插孔的出口处还设有一限位塞,限位塞用于将转轴限位于第二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座的U型两竖端与第一凹槽的内壁接触,且两者的接触面设有防滑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一插槽,且第一插槽的内壁环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折叠柱的上部外侧设有第一外螺纹,折叠柱的上部插设于第一插槽内并经第一外螺纹、第一内螺纹与天线壳体螺接。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连接器包括连接壳,连接壳的顶部开设有贯通至底部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有第一限位套管,且第一限位套管内嵌装一中心针;所述中心针的两端分别用与电缆、外部设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的下部外侧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一安装孔的内壁与第二外螺纹对应处设有第二内螺纹,射频连接器经第二外螺纹、第二内螺纹与固定柱螺接。
进一步地,所述放大电路板的表面还覆盖有屏蔽盖。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壳体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天线上壳体、天线下壳体;所述天线上壳体与天线下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容腔,陶瓷天线及放大电路板布置于第一容腔内。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合理,体积小、便于携带,同时,可自由调节天线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适用性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睿达永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睿达永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700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