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缠绕膜拉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64574.6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42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桂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巨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5/06 | 分类号: | B29C5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装 缠绕 拉伸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装缠绕膜拉伸装置,包括两个竖直对称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所述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上分别套接有上拉伸轴与下拉伸轴,所述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上均套接有两个限位装置,两个所述限位装置分别位于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的两侧,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板与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限位板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设有限位杆。该包装缠绕膜拉伸装置张力可随时调节,避免了缠绕膜拉伸过程中缠绕膜松脱,拉伸轴转动过程中不发生位置偏移,提高了缠绕膜生产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缠绕膜拉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缠绕膜拉伸装置。
背景技术
缠绕膜,又叫拉伸膜、热收缩膜,国内最早以PVC为基材,DOA 为增塑剂兼起自粘作用生产PVC缠绕膜。由于环保问题、成本高(相对PE比重大,单位包装面积少)、拉伸性差等原因,当1994~1995 年国内开始生产PE拉伸膜时逐步被淘汰。PE拉伸膜先是以EVA为自粘材料,但其成本高,又有味道,后发展用PIB、VLDPE为自粘材料,基材以LLDPE为主,包括C4、C6、C8及茂金属PE(MPE),早期LLDPE 拉伸膜以吹膜为多,从单层发展到二层、三层;以流延法生产LLDPE 拉伸膜为主,其流程见下图,这是因为流延线生产具有厚薄均匀、透明度高等优点,可适用于高倍率预拉伸的要求。由于单层流延做不到单面粘,应用领域受到局限。单、双层流延在材料选择上没有三层流延的广,配方成本也高,所以还是以三层共挤的结构较为理想。优质的拉伸膜应具有透明度高,纵向伸长率高,屈服点高,横向撕裂强度高,穿刺性能好等特点。
现有的包装缠绕膜拉伸过程中会发生位置偏移,张力小,导致缠绕膜易松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包装缠绕膜拉伸过程中会发生位置偏移,张力小,导致缠绕膜易松脱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包装缠绕膜拉伸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装缠绕膜拉伸装置,包括两个竖直对称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所述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上分别套接有上拉伸轴与下拉伸轴,所述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上均套接有两个限位装置,两个所述限位装置分别位于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的两侧,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板与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限位板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设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装置之间设有调距机构,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均设有空腔,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设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开口,两个所述空腔内均设有转动杆,所述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的两端均贯穿开口并分别套接在两个转动杆上,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上置物架与下置物架,所述上置物架靠近上拉伸轴的一侧与下置物架靠近下拉伸轴的一侧分别设有上防护块与下防护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上均设有与限位杆对应的螺孔,两个所述螺孔内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螺孔,且限位杆与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均为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距机构包括调距套管与两个调距杆,所述调距套管为中空结构,两个所述调距杆均位于调距套管内,两个所述调距杆的外侧壁上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调距套管与两个调距杆之间均为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移动辊与下移动辊的侧壁上均设有与转动杆对应的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内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空腔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贯穿两个螺孔与支撑板并连接有转动把手,所述转动把手的外侧套设有有橡胶圈,所述转动杆与上移动辊、下移动辊均为螺纹连接,且转动杆与支撑板之间为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板的内侧壁上设有橡胶板。
优选地,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均固定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巨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巨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645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