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51611.X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92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周书磊;唐文涛;蒋克沨;潘振华;庄赛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森蓝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6 | 分类号: | B23P23/06;B23Q7/00;B23Q1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嘉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8 | 代理人: | 盛际丰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三线 加工 组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属于铜排加工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桁架,桁架的下方设置有缓存组件,桁架上设置有三个铜排转移装置,缓存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三个并排分布的输送线,输送线的输出端依次设置有冲剪机、打标机、倒角机、压花机以及折弯机,缓存组件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缓存组件之间通过防护网固定连接,防护网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光电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个不同规格的铜排生产线,在桁架上设置三个铜排转移装置,铜排转移装置上设置精密直线导轨升降机构、可伸缩吸盘机构、精密双轴伺服行走机构,使得本装置能够大跨度,高精度的进行不同规格铜排的生产,提高了本装置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排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
背景技术
铜排又称铜母排或铜汇流排,是由铜材质制作的,截面为矩形或倒角(圆角)矩形的长导体(现在一般都用圆角铜排,以免产生尖端放电),在电路中起输送电流和连接电气设备的作用。铜排在电气设备,特别是成套配电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在配电柜中的U、V、W相母排和PE母排均采用铜排;铜排在使用中一般标有相色字母标志或涂有相色漆,U相铜排涂有“黄”色,V相铜排涂有“绿”色,W相铜排涂有“红”色,PE母线铜排涂有“黄绿相间”双色,目前铜排的生产加工线上的设备多为熔铸装置、压延机、开坯机、酸洗机、精轧机、铣边机和加工机。但是目前对铜排进行上述的加工过程时很多工序还需要人工操作来配合完成,生产过程操作极为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生产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保证生产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包括桁架,所述桁架的下方设置有缓存组件,所述桁架上设置有三个铜排转移装置,所述缓存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三个并排分布的输送线,所述输送线的输出端依次设置有冲剪机、打标机、倒角机、压花机以及折弯机,所述缓存组件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缓存组件之间通过防护网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网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光电传感器,所述桁架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上位机,所述桁架的一端底部固定连接有下位控制器,所述桁架的顶端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与连接板相对应,所述连接板的底端通过导气伸缩杆活动连接有吸盘。
上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中,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位移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对称分布。
上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中,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导气气缸,所述导气气缸通过导气管与导气伸缩杆相连通。
上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中,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空槽,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位于空槽内,所述活动块的中部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内贯穿连接有螺旋杆,所述螺旋杆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中,所述空槽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活动块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滑块位于限位滑槽内。
上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中,所述桁架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轨,所述导轨的内部开设有齿槽,所述活动板的上表面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同步电机,所述同步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活动板的两端均开设有与齿轮相适配的通槽,所述齿轮贯穿通槽并与齿槽啮合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三线铜排加工组合线体中,所述缓存组件包括两个储存台,两个储存台之间设置有导料台,两个储存台关于导料台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森蓝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森蓝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516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