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熔接用的导向定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43190.6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82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黄伦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公众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2 | 分类号: | H01R4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8 | 代理人: | 张鸣洁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自由贸易***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熔接 导向 定位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熔接用的导向定位机构,涉及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锁紧接头、第二锁紧接头和成型模具;所述第一锁紧接头和第二锁紧接头均包括至少两个弧形壁组成的锁紧管;所述弧形壁均包括依次设置且连接为一体的大径部、变径部和小径部;相邻弧形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成型模具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锁紧管和所述第二锁紧管的小径部可嵌入的锁紧孔;所述第一锁紧接头和所述第二锁紧接头分别锁紧需熔融连接的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缆熔接用的导向定位机构采用两个锁紧接头和成型模具将待熔融连接的电缆固定、锁紧,实现在熔融连接之前将待熔融连接的电缆导向定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熔接用的导向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中间接头是电缆线路最易故障的地方但电力系统却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它,一般配网电缆一盘最多600米左右,基本上电缆线路每超600米就要使用一个电缆中间接头,可见电缆中间接头使用量相当地大,这恰恰增加了电缆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且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每个城市不断有高压架空线改为电缆线路,将来电缆井(沟)中的电缆中间接头会越来越多。
现有的电缆连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夹紧件铆接固定的方式连接两电力电缆的端部,实现连接延长;但铆接固定的连接结构连接不牢固,容易断裂,且连接处导电率低,径向电厂耗损大,电能损耗大,严重影响电力电缆的载流量。另一种使采用熔融连接的方式连接两电力电缆的端部,这种连接结构连接牢固、连接处导电率高,电能损耗小,因此成为了电缆连接的优选方式。现有的电缆熔融连接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在两根待连接的电缆之间的导线之间填充焊接料粉末,然后加热熔融之后将两个导线连接在一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熔接用的导向定位机构,采用两个锁紧接头和成型模具将待熔融连接的电缆固定、锁紧,实现在熔融连接之前将待熔融连接的电缆导向定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缆熔接用的导向定位机构,包括第一锁紧接头、第二锁紧接头和成型模具;所述第一锁紧接头包括至少两个弧形壁组成的第一锁紧管;所述第二锁紧接头包括至少两个弧形壁组成的第二锁紧管;所述第一锁紧管的弧形壁和所述第二锁紧管的弧形壁均包括依次设置且连接为一体的大径部、变径部和小径部;所述第一锁紧管的相邻弧形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锁紧管的相邻弧形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成型模具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锁紧管和所述第二锁紧管的小径部可嵌入的锁紧孔,且所述第一锁紧管和第二锁紧管分别通过两端的所述锁紧孔压紧;所述第一锁紧接头和所述第二锁紧接头分别锁紧需熔融连接的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缆包括第一导线,第二电缆包括第二导线;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连接的一端具有裸露在外的第一线芯;第二导线与第一导线连接的一端具有裸露在外的第二线芯。第一锁紧管的大径部套设在第一导线的线芯,第一锁紧管的小径部套设在第一导线裸露的第一线芯上;第二锁紧管的大径部套设在第二导线的线芯,第二锁紧管的小径部套设在第二导线裸露的第二线芯上;且第一锁紧管和第二锁紧管的小径部伸入成型模具的锁紧孔,即可实现第一锁紧管、第二锁紧管和成型模具的一次性锁紧,进而实现电缆的锁紧,使电缆熔融连接部分在连接过程中保持相对固定,便于连接;同时第一锁紧管、第二锁紧管和成型模具在固定过程中,实现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导向,避免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在成型过程中发生角度偏差,影响电缆熔融连接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孔内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锁紧管伸入所述锁紧孔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环形台阶相互匹配。当锁紧管伸入锁紧孔内后,环形台阶嵌入环形凹槽内,实现锁紧管的限位,使其即便在被固定后,即便出现较大的震动也不易退出成型模具;同时所述限位台阶和环形凹槽还可以实现成型模具的定位,使成型模具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中间,实现更好的熔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公众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公众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43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