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取暖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025094.9 | 申请日: | 2020-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5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姚裕初;王华兵;袁无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先锋中央电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F24D19/06;F24D19/02;F28F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37 | 代理人: | 袁芳 |
| 地址: | 31533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暖器 | ||
一种取暖器,包括片状发热体和散热组件,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片状发热体与所述散热组件之间,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片状发热体和/或所述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能够形成上、下贯通的散热通道。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具有如下优点:发热体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散热效果好、热传导和热对流迅速高效、防止用户烫伤、结构简单易装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取暖器产品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用户对于电热取暖器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热速度更快、散热效率更高、更纤薄的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具有加热速度更快、散热效率高等特点的片状发热体式取暖器应运而生,并且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充油式、充水式取暖器产品。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片状发热体式取暖器存在散热结构复杂、不利于散热、材料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554966U、题为一种无管道无液体式电暖器结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包括电发热体(1),散热翘片(3),散热翘片(3)设置在电发热体(1)两侧,散热翘片(3)上设置有热力通道(5),散热翘片(3)外侧设置有挡板(4),挡板(4)的下端与散热翘片(3)之间形成进气口。电发热体(1)与散热翘片(3)之间设置有绝缘片(2)。该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不足:电发热体与散热翅片之间采用绝缘片,材料成本高,绝缘片只起到绝缘作用,没有支撑作用,而且不利于热对流、热传导。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散热效果好、热传导和热对流迅速高效、防止用户烫伤、结构简单易装配的取暖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取暖器,包括片状发热体和散热组件,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片状发热体与所述散热组件之间,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片状发热体和/或所述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能够形成上、下贯通的散热通道。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壁上。
其中,所述片状发热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内侧壁上。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左支撑件和右支撑件,所述片状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左支撑件和所述右支撑件形成的空腔内。
其中,所述片状发热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下部。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片状发热体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散热孔进入所述散热组件形成的散热通道中。
其中,所述散热孔的位置与所述片状发热体相对应。
其中,所述片状发热体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片状发热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片状发热体固定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其中,还包括锥形弹簧,所述锥形弹簧位于所述通孔两侧中的至少一侧,所述紧固件同时穿过所述锥形弹簧。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隔热板。
其中,所述左支撑件呈“匚”型,所述右支撑件呈与之对应的反向“匚”型。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形成U型、瓦片型、圆筒型或者多边筒型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外侧。
其中,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防护板的外侧。
其中,还包括壁挂架,所述壁挂架设置在所述防护板或者所述外壳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先锋中央电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先锋中央电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250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